从那拉提到那拉泉,从喀拉布拉到阿勒玛勒,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扬州援疆人翻山越岭向阳而行,山川草原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一轮、二轮、三轮……是什么驱动扬州援疆干部人才总是“一留再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什么推动他们“一周不分五加二,撸起袖子加油干”?天山脚下,这群扬州人都是追梦人,长期努力、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温情:援疆楼里的生日会5月14日,农历四月初三,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扬州援疆楼里,一场简单却又温暖的“生日会”正在举行。当天是扬州80后援疆干部、新源县财政局副局长畅卫剑40岁生日。本来他只想默默度过,谁知,偶然得知这一消息的同事们,给他订了一个生日蛋糕。“还是比较开心的,毕竟是40岁在扬州人看来是个大生日。本来我想着就平平淡淡过去就行了……。”回想起那一天,畅卫剑心中还是有些感动。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畅卫剑的父亲经常勉励他说的一句话。这位地道的山西汉子,到扬州工作后,成了扬州女婿,在生活最安稳的时候,又选择援疆,家和孩子就交给了爱人。“我爱人比较辛苦,孩子小,需要她照料,每天要接送、辅导作业……都是她操心。”提起家人,畅卫剑还是有些愧疚,但大美新疆还是对他充满了吸引力。“因为之前我对新疆印象就很好,虽然远在边陲,但是个很美好的地方。再加上我们扬州财政原本就有对口支援单位,一批一批的同事都会选择援疆,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经历很值得。”
在西北边陲,这位80后远离城市喧嚣,甘于寂寞。“财政数字”是他最好的伙伴,也是他的援疆梦里最现实的追求。“我们这份工作不能出差错,因为管资金就要精细化,一分钱都不能出错。我们希望通过援疆工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真正让当地百姓生活得更好。”对于财政工作,畅卫剑有自己的坚守和追求。
追梦:年过五旬,踏上援疆路追梦不问老少,挥汗无问西东。去年,在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工作三十年后,年过五旬的李晓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响应号召,作为扬州首位融媒体技术援疆干部远赴新源,担任新源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一年多来,他不仅发挥技术特长,提升当地融媒体中心建设水平,还化身大美新源的宣传员,通过为那拉提、杏花沟等新源主要景点开设慢直播,让新源旅游资源推广搭上现代传播的快车道。“那拉提空中草原的那个摄像头是冬天架设的,上去以后路都被雪覆盖了,我特地买了一个登山鞋子,结果走了一半发现鞋子里面都是雪。”直播虽美,但镜头背后的那些辛苦只有李晓明自己知道。
如今,新源系列慢直播已经成为新源旅游宣传的一张“在线名片”,李晓明也因为表现突出,即将开始第二轮援疆。虽然父亲年迈,儿子们都在外地读书,妻子独自留在扬州,自己身上仍有很多责任,但是他觉得新源更需要自己。“在西部边陲,离家虽远,但你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国家在你心中的比例无形中被放大许多倍。我在这边做的事情,首先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东西部交流、为了民族融合,为了西部发展……。”
坚守:事业未尽,怎能离开?!援疆人,最懂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搞好援疆工作,又要参与新源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疆期间,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班、下班时间。他们就像一个个陀螺,总是形色匆匆。
“若把新源当故乡,再留三年又何妨?”这是扬州援疆指挥组组长、新源县委副书记孟德和决定二轮援疆时说的一句话。“从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到第十批,我们总共有十六个人选择留下来,人数达到了三分之一。为什么选择继续援疆?我觉得,一个是情怀,一个是事业,还有一个就是氛围。有的老师已经留了三轮,一轮、两轮、三轮……”孟德和说。
事业未尽,怎能离开?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第九批援疆的干部人才有多名同志放下对故乡思念,对亲人的愧疚,留任边疆。“我们的援疆项目太大了,中学城项目必须要两轮的时间,医院项目、双创园的厂房一轮也做不完……所以,我们既然干了,就要善始善终,交出完美答卷,不给当地留遗憾,也不给后人留尾巴,我们做好了再离开!”
感动:天起,他在援疆楼长大扬州援疆楼里,有一个孩子叫何一,他的父亲何斌是扬州援疆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负责人。当地人清楚的记得,他才过了一百天,就被父母从扬州抱到了新源。今年秋学期,何一将从当地幼儿园的小班升入中班。何一虽然年纪尚小,但他清楚的知道父亲和伯伯们为什么而来。“他经常说,爸爸你又去工地啦?你又去开会啦?他会说自己是扬州人,他还知道第九批的伯伯们回扬州了,又有新的伯伯们来了……”何斌说。
在筑梦新源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扬州援疆人拧成一股绳,助力新源人民奔小康。他们是天山脚下的追梦人,他们更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实践者。他们与新源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坚信新源的明天、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徐蕾红、姜倩雯
供稿:扬州新闻广播扬州援疆工作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