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经营瘦西湖园景,也属高恒为奉迎皇帝第三次

前言

由于误读建桥年份的缘故,学界多将莲花桥的创建与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联系起来。不过,早在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乾隆帝已结束此次南巡,而这时高恒尚未就任扬州。高恒来到扬州后,首先对扬州城区水系进行了维护,继而开莲花埂新河,提升了城区至蜀岗的水路条件。新河的开辟有力地推动了瘦西湖园林集群的快速扩展。经营瘦西湖园景与修缮行宫一样,也属高恒为奉迎皇帝第三次南巡而推动的刻意行为。在高氏率盐商兴造的湖上园景中,乾隆帝第三次南巡之前部分工程已完成。据《扬州画舫录》,扬州城郊“二十景”的形成不晚于乾隆三十年-,《平山堂图志》中的《蜀冈保障河全景图》基本囊括了这一系列。

一、五亭形式的京师渊源

扬州清代园林不乏北京因素。《扬州画舫录》记:“(迎恩)河两岸园亭,皆用档子法,其法京师多用之,南北省人非熟习内府工程者,莫能为此。”同书又称,莲性寺白塔“仿京师万岁山塔式”“乾隆甲辰,重修白塔甫成”,僧人传宗“恐不直,遂改修”。该塔乾隆后期有所维修,但早于高恒扬州任期筑造。根据《平山堂图志》所记,莲性寺最近一次重修在乾隆二十一年左右,塔的创建不晚于此时。“万岁山”指北海琼华岛,岛上有永安寺,寺内有顺治时的白塔。清代加大了皇城的开放程度,百姓亦能瞻眺西苑内高耸的白塔,故北海白塔的形制易于流传。清代江浙地区绝少立藏式覆钵塔,结合外观考虑,莲性寺白塔仿自北海是合理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文中提出,莲花桥的设计也仿自北海,该桥对应金鳌玉蝀桥,五亭对应五龙亭。这一判断影响较广,然缺少史料支撑。加之比较两地建筑实物,可见形式差别很大,莲花桥与北海的关系难以坐实。带亭或廊的石桥,清代本不少见,《平山堂图志》所绘扬州名胜中,含“四桥烟雨”之四桥在内的多座石桥均有桥亭。只是一亭居中、四亭环列,呈中心聚集分布的桥梁做法国内从无成例。事实上,对莲花桥五亭与京师景观的联系,有另一种阐释的可能。莲花桥五亭的设计存在蓝本,关键材料来自高恒的进京之旅。

乾隆十六年(),京郊清漪园肇创伊始,乾隆帝便在这里举办了皇太后六旬寿庆,并从清漪园万寿山至紫禁城寿安宫沿途布置祝寿点景,盛况见《万寿图卷》。二十五年,高恒参加乾隆帝寿庆时,几近落成的清漪园再次成为典礼场所之一。以此为线索,可在《乾隆帝起居注》中找到一则重要信息:天子五旬寿庆期间,“上幸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山后大庙拈香”,且在清漪园会见群臣。万寿山为清漪园主山,其前山为大报恩延寿寺,后山核心位置的藏传佛教寺庙——须弥灵境原先叫后大庙,约在两年前完工。壮观的须弥灵境在咸丰年间为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年间部分重建,据复原图可了解其原始面貌。内供立姿大佛的香岩宗印之阁在庙内靠后的位置,高大突显,外观尤为新奇:平面近正方形,顶部设三层檐,覆黄色琉璃瓦;最上一层檐为庑殿顶,但正脊很短,正中立小塔,故几近四角攒尖顶;在中间一层檐的四隅,分别勾连一个四角攒尖顶。简言之,该阁共含五顶,中顶稍大,且高过下一层的四顶。这种结构寓意须弥山五峰,同时构成曼荼罗景观,即坛城。

显然,莲花桥的桥亭形式也有此种特点。无独有偶,与须弥灵境同期建造的承德普宁寺中也出现了五顶。该寺大乘之阁的五顶均作四角攒尖式,至今犹存。受乾隆帝安排,两处五顶佛阁均模仿西藏桑耶寺乌策殿,在皇家建筑中是一种新的尝试。须弥灵境和普宁寺的总体格局也高度统一,代表须弥山的中心高阁与环列的日殿、月殿、四大部洲、覆钵塔等共同象征佛国世界。从宗教思想方面看,这样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乾隆帝信奉的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无论形式或建造时间,香岩宗印之阁五顶均与莲花桥五亭相近,这也是截至高恒本次进京,唯一高度形似五亭的京师建筑。清漪园虽远在京郊,官员仍有机会到达。乾隆帝于“山后大庙拈香”时,参加祝寿的高恒应侧身扈从之列;任盐政期间,高恒足涉清漪园的经历亦仅见于此。那么,隐匿的历史细节终于浮现出来:高恒亲临清漪园,目睹竣工不久的香岩宗印之阁,领会到皇家建筑五顶的佛教含义。

这也许为莲花桥五亭的形式设计埋下了伏笔,并最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指出,《平山堂图志》《南巡盛典》以及扬州博物馆藏乾隆后期《江南园林胜景》图册中,莲花桥的原始造型与今貌不同:五亭皆覆灰瓦,互相独立,稍高的中央之亭八面重檐,四隅之亭四面单檐。灰瓦顶、八面亭都是常用的园林做法,合乎地方建筑的规制,也与瘦西湖园景相谐。互不勾连的五亭,虽与佛阁五顶略有差异,但中心聚集型的建筑样式完全符合曼荼罗模式。例如,京师有名的真觉寺塔即应用此式,在方形塔身上排列五个独立的小方塔,形成金刚宝座塔。该塔建于明代,位处西直门外,正值紫禁城至西郊宫苑中途,在崇庆皇太后七旬寿庆时还被选用为一处祝寿场所。因此,和莲性寺白塔一样,莲花桥五亭蕴含的藏传佛教意味当是确然的,学界据建筑形式也作出了相关的推断,因此袭用的“莲花”一名也颇为合宜。

二、小结:创建莲花桥的时间和目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扬州行宫名胜全图》所表现的情况大体相同,该图以题签形式记录了各处景观规模与盐商捐资信息,反映的可能是迎接乾隆帝第四次南巡的准备工作。图中画出了造型并不准确的莲花桥,没有详细注文,表明莲花桥的创建早于此轮建设。虽然预先进行了批评,第三次南巡完成后,乾隆帝还是对以高恒为首的扬州官商给予了肯定和褒奖。此次南巡从二十六年()延到二十七年,实为高恒大兴土木提供了更宽裕的准备时间。综合前文多方面的论述,足以断定,莲花桥正是在这一轮工程中建成的。由档案线索和形式比对可见,香岩宗印之阁五顶是关于莲花桥五亭形式渊源的最佳解释。

基于对曼荼罗建筑的视觉印象,高恒直接主导了莲花桥的主要设计和施工。作为桥亭的台基,石构桥身的平面轮廓与五亭相配,也是同时规划的结果,所以整个建桥工程晚于高恒至清漪园。在瘦西湖园景里,此景与高氏关系尤为密切,表明了其迎接天子的衷心。高氏完成在清漪园的扈从,于乾隆二十五年九月抵扬。二十七年正月伊始,乾隆帝正式开启第三次南巡。所以,莲花桥的创建发生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之间,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说,莲花埂新河和莲花桥这两项工程相当连贯,前后时间不超出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六年。该现象合乎情理,因为新河隔断了南北两岸的陆路交通,亟待桥梁沟通。

结语

《扬州画舫录》追记的两事时间需要稍作补正。民国《清稗类钞》载,乾隆帝游扬州时谈及莲性寺可比琼华岛,盐商迎合圣意,补造白塔,“一夜而成”。此事固不可信,但仿建北海白塔的行为本身已经流露出取悦天子的意图。以莲花桥再一次“复刻”宫苑,明显有相同的用心。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乾隆帝南巡北返,重游瘦西湖,首次面对莲花桥与白塔并存的景象,两座有藏传佛教因素的建筑相得益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ly/1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