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瘦西湖因比西湖“瘦”而得此美名,其本名曰“保障湖”。万顷碧波上,乘一画舫,诗中一游,画中一游,题咏不断,风景如画,瘦西湖中的诗画情需要追随清乾隆帝南下扬州的脚步逐一慢慢去品鉴。#扬州#
烟花三月-童丽04:56来自古雅影视文学瘦西湖美景诗韵瘦西湖
古人乘兴赋诗、慷慨吟唱,要亲赴实地,方能胸中有意境。扬州乃繁华的千年古城,是富商权贵、文人墨士魂牵梦萦之地,他们纷纷至瘦西湖绕湖建园,流连于“红花绿柳”、“一路楼台”之间。潇洒的古代诗人笔下生花、诗韵缠绵,引得瘦西湖入诗来、入梦来。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代汪沆《瘦西湖》)
相传瘦西湖名字的由来和这首诗有所关联,湖岸、湖面俨然是一幅图画,虽然水道清瘦狭长,但是湖上纸醉金迷的盛况正呼之欲出。
瘦西湖诗词中有景,景中有诗词,这使它多了一重韵味。毕竟诗词美,景也美。
二十四景之虹桥揽胜:
“城北风光绝点尘,垂杨个个斗腰身。榆钱飞尽荷钱出,买断扬州十里春。”(清代吴绮《红桥绝句(其一)》)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清代王士禛《冶春绝句(其三)》)
春风十里,杨柳依依,“彩虹”卧波,画船风雅,只不过昔日的红栏杆木桥变成了今日的三孔青石桥。
二十四景之绿杨城郭: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清代王士禛《浣溪沙·红桥》)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绿杨城郭”之名取自第一首词,词中所说“绿杨城郭”是位处城北的故址,而如今的“绿杨城郭”秋色宜人、层林尽染,是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二十四景之长堤春柳:
“城隈春水赤阑桥,一片晴波翠袖招。我自独来先欲醉,好风频动最长条。”(清代马曰璐《南园春柳词》)
“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西堤植柳,多情之柳。扬州的柳,枝条绵长,最是温柔。
二十四景之春台明月: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邗沟春水碧如油,到处春风足逗留。二十四桥箫管歇,犹留明月满扬州。”(唐代起予《江都竹枝词》)
“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别有风情忘不得,载花载酒木栏桡。”(清代刘涛《扬州竹枝词》)
熙春台在二十四桥景区里,“春台明月”也叫“春台祝寿”,即给皇帝贺寿的地方。身处这样一个气派的观赏台中,可赏月照桥头之美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月亮城的月是无可取代的一枝独秀。
二十四桥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被埋没在荒烟蔓草间,今天我们所见的“二十四桥”就修建在瘦西湖风景区内。关于二十四桥的说法不一,一种说二十四桥是桥名,另一种说二十四桥是扬州的二十四座桥,还有人说“二十四”是泛指扬州小桥众多,更有人说“二十四”是古时扬州桥梁的序号。昔时的二十四桥虽已无从考证,但它被保留在了一首首古诗词里,迄今仍令人心驰神往。
偶有雅兴,我冲破时空之障碍,也附和古代诗人作得一首拙作《广陵七绝》:
众人多言金陵好,
我谓江都胜秦淮。
千古遗韵惜传世,
便叹西子瘦如柴。
浓淡瘦西湖
两次游湖都没尽兴,瘦西湖有种让我看不透的朦胧美,哪里来得及将它赏遍?不管是春季的浓墨重彩,还是冬季的水墨淡彩,瘦西湖也和西湖一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是环肥燕瘦,瘦西湖似一位细窕的瘦美人,不比那西湖更开阔。
四月末五月初的瘦西湖充满了春天的浓情蜜意,一派春色满园、花满人间的景致。“万花会”像盛典一样进行得如火如荼,最耀眼的是舞春花、鲁冰花、三色堇……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这一季的瘦西湖因柳絮如烟、鲜花烂漫而配色丰富、色彩浓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道理就在于此。
一月初的瘦西湖显得更清瘦了,不再是花红柳绿,柳叶枯黄的颜色看起来有些敷衍,未落尽的树叶赖在树枝上有点尴尬。园区内虽黄绿参半,却并不单调,花坛里面换种了紫色卷心菜似的羽衣甘蓝,熙春台花圃中的三色堇还骄傲地盛开着。比不得春红养眼,此季吸引游客的更多是二十四景之人文景观,雪中、雪后的银白瘦西湖也很是惊艳。在深冬时节,少了花的点缀,画面着色淡雅、薄柔了许多。
既然瘦西湖如茶般可浓可淡,心境自然也会受其影响。春季扬州游大热,风景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被人潮挤着往一个方向奔涌,有景难赏、有照难拍,步行逐个打卡著名景点莫不如乘坐游船。在船上东西南北四下望望风景,下船后里里外外四处看看热闹,只能算是浮光掠影游瘦西湖。身也暖,心也热,人看景,景看人,人看人,互相看够了,不如转过竹林,辟得一方“静地”。
冬天是扬州旅游淡季,完全可以在瘦西湖里随意闲行。乏了便拾凳而坐,享受内心的平静;倦了还能去喂一喂湖中的黑天鹅,看一对凫水的天鹅在绿水清波里时而仰首,时而曲项,心绪好不舒畅。青黛色、黄色、白色、绿色的古建筑远观近望两相宜,耐人细细玩味,而游客又稀疏分散,如此一来便再也不必担心摆拍时被别人抢镜了。
钓鱼台别名吹台,正洞框进五亭桥,侧洞框进白塔,三面满月洞门共同构成“三星拱照”之景。五亭桥由五座风亭和一座桥结合,五座亭似五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因此又称莲花桥。瘦西湖白塔比北海白塔瘦,它与白云同色,与蓝天相配,形成白塔晴云之景。小风“叮铃”吹入心中,我竟能看清亭檐上、塔檐上的风铃!浮云淡,风儿轻,我的唇角无意间噙上了一抹淡淡的笑。
钓鱼台瘦西湖亦浓亦淡,鱼龙百变。我虽不能在每一个时间点访遍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古迹,但却能一次比一次更懂它。偶尔来瘦西湖景区走一走、坐一坐,虚度一整日,如是也甚好。想来我对瘦西湖爽约实在太多,至少我还欠它一次夜游。
情系瘦西湖
瘦西湖之情就如同瘦西湖的水,满且无瑕。泛水清游,缱绻于花影人间;彩舫品茗,耽溺于诗卷几斗;轻船摆渡,迷醉于琴曲余音。
清代李斗所著笔记集《扬州画舫录》描画了瘦西湖一隅隅美景,如“四桥烟雨”、“玉板桥”、“莲性寺”、“贺园”、“锦泉花屿”、“绿竹轩”等,读后心向往之。书中记载了文人眼里扬州古时的繁盛景象,笔墨行间都流露出真情实意。
瘦西湖之情就如歌曲《烟花三月》里所唱的:“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千山万水皆是情,湖光水色总关情。在如此美丽的湖泊之上,古往今来,友谊和爱情都可能发生。
不论是倾慕还是思恋,烟雨蒙蒙的扬州多的是绵绵情意,娉婷万种的瘦西湖情满于悠悠千古。
乾隆皇帝喜巡江南,喜下扬州,喜游瘦西湖,足见他对这旖旎风光的痴迷。
乾隆性喜即兴赋诗对对子、写字作画用印、御笔题字作诗。扬州现留存着乾隆皇帝的墨宝、碑刻,瘦西湖御碑亭里四方御碑上就刻有乾隆帝南巡扬州时的诗作。石碑碑文有损,也难掩其笔迹之飘逸流畅、清丽婉转,好个“古往今来总佳话,松风水月那闲情”。
瘦西湖名称的由来、钓鱼台的传说、枯木逢春的传说、柳絮飞来片片红、移来金山半点、法海寺的猪头肉等与瘦西湖相关的精彩民间故事构成了瘦西湖传说,妙趣横生的故事里诉说着真情。试问,如果没有感情、缺乏热爱,哪能有这么多生龙活虎的民间文学流传下来?
故事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带有浪漫色彩,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正是诸如此类的故事,使我对瘦西湖风景名胜印象深刻。站立于钓鱼台上,我不禁对传说中渔夫的潜水功夫钦佩不已;站立于法海寺(莲性寺)前,我仿佛跨越年代,看见了烧猪头肉的老和尚。
瘦西湖猫咪慵慵懒懒,鸽子悠悠闲闲,黑天鹅优优雅雅,鸳鸯双双对对……这些颇有文艺感的小动物使瘦西湖“活”了起来。不仅是花草木、鸟虫鱼,游客定会爱上这里的所有生物,自然是情更深,意更切。
两回游湖的间隔已达一年半光景,这次再到瘦西湖,是既有新鲜感,又有熟悉感。因为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瘦西湖不是基于诗歌、书籍的缥缈遐思,而是刻画在脑际的实体,所以我带着感情来,也带着感情走。
春光明媚,夏景宜人,金秋斑斓,冬雪轻柔,瘦西湖怎能不让人动情?我对一把来自瘦西湖景区的油纸伞、一张有关瘦西湖的明信片、一本关乎瘦西湖的摄影集都爱不释手。烟雨扬州不只是在梦里,还被珍藏在心里。
有多少雕梁画栋还顾不得去赏玩?又有多少名花、盆景、古木还来不及去认识?欣羡古人有闲情逸致,看事物看得细微,不落下一朵花、一碗酒、一支曲、一出戏。而我在瘦西湖定是遗漏了很多景物,却留下了念念不舍的情怀。
古人雅游瘦西湖,灯船中听曲、下棋、吃茶、赏月……痛快万分。今人闲步园林,让心灵回归本真,东游西逛,随处体味其诗、画、情,更别提有多酣畅了。
瘦西湖夜景等一个夜晚,最好是雨夜或雪夜,我再来赴瘦西湖之约。雨雪茫茫作帘幕,冷月凄凄映小楼,思念瘦瘦笼烟波。多变瘦西湖,年年景色都有不同,而且心情不同,人也不同,每次和它相会都有新的惊喜。千面扬州,不知我已看到了哪几面,还有多少未知面。就让它用千百种美来亲自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