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堤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吹台,又名钓鱼台,是一处深入瘦西湖湖心的小亭子。四壁皆门,三面为满月洞门。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可以正面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也可以在南边的圆洞中看到巍巍白塔,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吹台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刘海粟老先生畅游瘦西湖,游至吹台,根据乾隆皇帝逛到这儿钓过鱼的典故留下墨宝,从此以后,瘦西湖将吹台改名钓鱼台。
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五亭桥一共有着15个桥洞。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说是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大虹桥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如长虹卧波,改名虹桥。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
凫庄位于瘦西湖公园内白塔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岛屿,位于五亭桥东侧,建于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