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同样是山水字画郑版桥的字画一样价值超千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年11月22日,卒于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近些年,国内掀起一股空前的收藏热,古董或准古董顿时身价百倍,广受青睐。古代名家的字画,尤其如此,一幅画的市场价可以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的画风特点概括为“奇”、“狂”、“怪”,格调高迈,市场的认可度很高。作为八怪的领军人物,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更是炙手可热,价格一路飙升。据年北京匡时春季专题拍卖会传出消息,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以万元的天价成交。

生活在清代中叶的扬州画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出身于寒门,母亲早亡,父亲是教书匠。仕途不顺畅,四十四岁考中进士,最终只当了知县。辞官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因为名气响,求画的人多,67岁高龄的郑板桥干脆自定润格,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文人羞言阿堵物的时代,敢于做出反潮流的惊人之举,实属出格且大胆。

大幅画价,不过六两白银,便宜还是昂贵,一句话很难说清楚。如果与当时低廉的物价比较,六两纹银的确是较大的一笔资金,当得上普通家庭一年的开支。但与后世直上云霄的画价比,又实在算不上什么。

卖画如果遇到识货客,画价自然还要高出不少。郑板桥在考中进士前,雍正十三年()早春时节,到扬州郊外踏青,无意中来到一户人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自己的词作。

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户主大妈拖着她的闺女饶姑娘出来。听说眼前的这位相公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饶姑娘大喜过望,深情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郑板桥大笔一挥,写就《道情十首》,还另外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老大妈听说郑板桥丧偶,主动提出将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排行第五的饶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又是自己的铁杆粉丝,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江西商人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拿出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两年后,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再送两银子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媳妇的费用。这则佳话,并非出自官方记录,也不是坊间的无稽之谈,而是乾隆十二年郑板桥在山东任上,困在济南乡试“锁院”时,写在《板桥偶记》中的自述,这段文字,多数板桥文集均收录,应该具有较大的真实性。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不是白送的,补偿代价是郑板桥的字画。但这位姓程的商人,是个很知趣的人,他索画要看名士的心情,“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商人讲究将本求利,估计程与画家的交往,不会是桩赔钱买卖,郑板桥一定给他相当数量的字画。这批字画,每张的成本价不高,假如传给后代,保存到现在,那就大发了。

这里,我们不妨犯傻来换算一下:乾隆年间一两白银大致可以买到一石大米(约市斤),两白银则可买回15万斤大米,按如今每斤大米2元的市场价计算,就相当于30万元。以30万元的代价,换得郑板桥的几幅书画,成本便宜得很!郑板桥同样值得,用自产书画换来貌美娇妾,不算是赔本生意。这名饶氏,后来果然成为郑板桥晚年生活中的忠实伴侣。再说画价,对照如今天价的《竹石兰蕙图》,区区30万元,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拍卖佣金还不止这些呢!

《竹石兰蕙图》是郑板桥63岁时在扬州卖画期间的作品,为好友刘青藜的母亲八十大寿而作,是友情创作还是付费作品,不详。此时,郑板桥的绘画创作,已臻巅峰状态,笔力雄健,力透纸背。此图为水墨纸本,立轴,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郑板桥的作品中颇为少见,卖出了天价,是当今市场对其后续价值看高的表现。画面上,几丛修竹立于岩石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显示力量。仔细欣赏,竹叶、竹干都有板桥“六分半”书法的笔意,摇曳多姿,清丽的意境中透出画风的老辣。

最后,容我饶舌两句:艺术品收藏是高风险领域,就说郑板桥的画,市场中有大量赝品混杂,非行家难以辨识。涉足该领域,既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支撑,还要有高超的鉴别力为后盾,否则,吃错了药还辨不出是啥子滋味哟!

这幅作品尺幅很大,高.5cm,宽97cm,在郑板桥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当时在年的国内苏富比拍卖公司更拍出一个亿出来,是一张郑板桥为别人祝寿的作品。其题识为:“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这幅画上,丛竹数竿,有二枝劲挺直上,郁然有凌云之致,其下嫩竹、兰蕙摇曳于左右,若儿孙之相携扶助。其后崖石斜出,墨竹右倾,石则左仰,力量呈向背之势,更于右方以浓墨题诗数行,下方益现平衡、稳重,暗示根基之平稳贴妥。

据拍卖行业内人士介绍,“扬州八怪”的作品一直处于拍卖行的热点。“扬州八怪”的名号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特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这幅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比较少见,就比较受欢迎,价格也会比较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ly/13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