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为民陈情,服务桑梓的袁济川扬州江都大桥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5549630265956921&wfr=spider&for=pc

袁济川(-),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江都大桥镇人,居大桥镇南后街(现为团结街)。

袁济川出生于读书人家,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勤奋读书,发愤日后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中举后,任常州府教谕。

常州府学

常州府学,创办于唐肃宗至德年间,素有“千年府学”之称,被誉为“东南绝伟之观”。能在常州府学任教谕,反映了袁济川的学识与儒风。而在这同时,袁济川本人在府学学风的熏陶与浸润之下,也在修身养性,立德为人方面有了长足的提高,所以,他致仕后,在课读之余,仍不忘为桑梓尽其余力。

光绪卄七年()实行新政,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下诏要求各地兴办新式学堂。大桥镇的有识之士,乡绅徐循卿积极首倡,于光绪卅二年()在镇东龙华寺创设了大桥镇循序两等小学堂。

次年,大桥镇镇董莫子奇也倡设大桥镇公学。退休在家的袁济川与儿子袁泽山积极响应,他们在选定位于大桥镇中大街的三圣庵作为校址后,又与相关部门会商,商定由厘局出资为主,法源寺资助为辅,再向学生收取一定学费的办法,解决了办学经费问题,即于年2月也创办了大桥镇竞化两等小学堂。

清代学堂

竞化两等小学堂共设高等一级,初等二级三个班,招收了近百名学生,由袁济川出任堂长,开设国文,算术,图画,体操等功课。这一公一私两所小学堂,联诀开创了大桥镇兴办新学之风,成了后来大桥镇中心小学的前身。而袁济川校长,一干就是五六年。

明清以来,为了以丰补歉,不少地方的县衙都会在正常年景要求农民在纳粮时按一定比例扣交“积谷捐”,由县集中保管在“义仓”内,以便灾荒年份放粮赈济。光绪五年()江都知县也在郡城与宜陵设立了“义济仓”。然而,到光绪卅三年()知县袁国钧奉饬盘查时,却是“仓廒在望”,“颗粒未施”,而“三十年之储备,悉报销于一纸空文”!

身居大桥镇的袁济川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震惊。他不顾年老体弱,当即联系到致仕在家的韩慕慈(前广东西宁知县,江都人),一同奔走呼号,要求查明实情,力请整顿。在上书给两江总督,巡抚的呈文中写道:

“积谷备荒,本图匮于丰之良法。然非其人,则法不行,而弊则由是而起”,“弊之所在,则由于官绅蒙蔽,经收之数,从未榜示,城乡官员交卸之时,此项又不列入交待”,因此,“历代县主,以此捐数视为署中进款之一宗,如取如携,随其所便”以致“备荒善举,只变私图,待赈穷檐,未沾实惠”,“职等谊关桑梓,目击情景,不忍坐视,不得巳,屡陈乱弊,请其实行整顿”。同时,他们又“增成章程十二条”,以“未雨绸缪,措施较易”。

(借用)

由于袁济川等人的奔走,使底情上达,两江总督迅即批示,即饬扬州府督同江都县查照办理。后来,对侵吞仓粮的七任县令与三位仓董予以查处,并制定了新的章程,以绝后患。

袁济川在古稀之年为了民众利益仗义执言的行为,受到江都百姓的赞许,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声望。民国元年推行自治时,他被推为大桥市自治机构-市乡议董会的总董。(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ly/13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