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时期的举人、乾隆时期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每当遇到灾荒,他都力请朝廷救济百姓,自己还带头捐出俸禄,并令富户轮流舍粥以维持灾民的生活。因在赈济灾民的过程中处处为灾民着想,又太过耿直所以得罪了朝廷。以至于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真是应了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古话。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擅长画兰竹,曾写有一首自嘲诗:
宦海归来两袖空,
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
暗里藏私遍鲁东,以此明志。
话说郑板桥刚去潍县赴任时,当地人民为了欢迎父母官到任,只见全城锣鼓喧鸣,热闹非凡,可郑板桥到达之后并没有进衙门,而是令人在墙上凿孔,转眼之间便在墙上凿出了十多个脸盆大小的孔洞,旁人见此状况,大为疑惑便问道:“县令大人,您把这墙上凿出这么多孔洞,是有何用啊?”只见郑板桥微笑着说:“我听说之前潍县的官吏横征暴敛,至使潍县百姓民不聊生,我到任之后,决定把衙门里的腐败之风放走,所以特意凿孔用来透透气!并张榜告示:“本府刚到任,不分时间,有冤申冤,有苦诉苦”。郑板桥还亲自做了对联一幅: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顿时只见压抑已久的百姓,有冤的明冤,有苦的诉苦,只见县府衙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由于他秉公办案刚正不阿,所以被当时的百姓称之为“青天大老爷”。自此以后,郑板桥在当地的名声大躁。
一天,一位好友上门拜访他。并对他讲:“
县令大人的对联写得惟妙惟肖,为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只见郑板桥沉思片刻之后,便拈来一绝: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也是对郑板桥自己真实的性格写照,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工工整整从来没有半点疏忽,可对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是决不会随波逐流的,更加不会同流合污。所以郑板桥虽做了官,但却处处关心民众,从不逢迎拍马,最后才导致被罢了官,此副对联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高尚气节。
话说有这么一位教书先生,他在当地一户财主家里当私塾先生,刚开始教书时先生与财主商量,一年的工资是九吊钱。可到了年终,先生问财主要工资时,财主不但一分钱都不给他,并且还把老先生赶出了家门。于是这位可怜的老先生便来到了县衙告状,郑板桥原原本本听完老先生的诉说之后,便对老先生说:“我就口直心快不隐瞒我的观点了,我怀疑你才疏学浅,怕是耽误了别人的子弟,如果不是像我说的这样的话,那别人怎么会不给你工资呢?所以我想现在就试试你的学问,你看如何呢?而这位老先生也自认为对学生是尽职尽责,至于自己到底有没有学问,那是骡子是马就只有拉出来遛一遛才知道了,于是便答应了郑板桥当面试一试。只见郑板桥指着朝堂之上挂着的灯笼说: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这位老先生听后,
转眼便口拈一绝:
一年学,九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只见郑板桥听完之后,对老先生的才华是钦佩不已。于是立马传来了财主,令其付完先生工资,并当面给老先生道歉。郑板桥为官一任,他的责任便是造福一方,他自己经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即使是从事艺术工作,那也是顶呱呱的艺术家,现在如果谁拥有他的只言片语,便已经是千万级的富豪了!这正应了那句古话:爱财别当官,惜命别当兵!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