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名人名作ldquo扬州八怪rd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2754.html

导读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又名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有时含贬义。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怪在何处

坎坷波折的身世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独辟蹊径的立意

“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挥洒自如的笔锋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

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

特立高标的品行

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1

郑燮(年11月22日-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清郑燮兰竹图纸本墨笔.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清郑燮兰竹图卷纸本水墨34.9×.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

金农(-),清代著名画家。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

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久居扬州。平生未曾做安。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乾隆元年(公元年),荐举博学鸿词不就。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梅花图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金农红兰花图绢本设色63.7×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自画像

金农梅花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金农红白梅花图西冷拍品

金农红绿梅花图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梅花

金农梅花竹石图广州市美术馆藏

金农墨梅图

金农兰花图纸本墨笔南京博物院藏

金农竹图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醉钟馗图中国美术馆藏

金农蕃马图绢本设色70×55厘米

金农暗香图

金农桃柳小景图

金农落花游鱼图

金农折枝枇杷图

金农折枝花卉图

金农萱草小景图

金农松树图

3

罗聘(-),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为金农入室弟子,未作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

清罗聘醉钟馗图纸本设色57×39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

罗聘秋兰文石图南京博物院藏

罗聘锁谏图卷纸本墨笔32×cm美国弗利尔艺术馆

清罗聘寒山拾得图

清罗聘水仙竹石图×31.8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清罗聘梅竹双清图×25.11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清罗聘竹园清饮图80×54.6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罗聘水中梅影图设色纸本23.1×27.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罗聘花卉图

上海博物馆藏

罗聘荔枝图

清罗聘剑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罗聘午桥庄上

罗聘湘潭秋意图

罗聘竹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罗聘墨竹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罗聘兰菇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4

汪士慎(公元~年),安徽歙县人。名慎、或阿慎,字仅诚、近人,号巢林、甘泉山人,又号溪东外史。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

汪士慎一生清贫,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自幼喜爱书画篆刻,性爱梅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岁时,即乾隆四年()从浙江游历归来后,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这时,就连最起码的那种自挑荠菜、瓦盂煨芋和自烧松子自煎茶的清贫生计也难以维持下去。到了乾隆二十四年()正月,汪士慎与世长辞,终年74岁。

汪士慎梅花图轴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汪士慎虽然失明而生活潦倒,但艺术志趣不减当年。所作书画,“工妙胜于未瞽时。”与金农交善。他的画题材很广,他画动物,画人物。但是他的画,最为人称颂的是“梅花”。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梅兰竹菊象征清高坚毅的人格,汪士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一生爱梅、植梅、吟梅、画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如金农所评:“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如《春风香国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墨梅图轴》(藏故宫博物院)等。

他画梅花的方法是用淡墨画树干,以浓墨与苔点和白描法画花。笔墨不多,但各具姿态。画面飘溢着苍劲、清冷、孤傲、芳香的气息。他的竹兰等花卉,“亦雅韵欲流”,其古朴瘦硬的八分书和细劲的治印,对他瘦硬画风的形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汪士慎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

疏影清香四屏通景水墨纸本

红梅

汪士慎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汪士慎春风三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墨梅图

汪士慎春风香国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花卉图册之一兰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花卉图册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花卉图册之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花卉图册之四玉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松石图

汪士慎山水册页

5

高翔(公元-年)字夙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

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

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著有《西唐诗钞》,“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家”中高翔专攻山水,笔墨雅洁,意境岑寂,在黄公望、僧渐江之外,别开生面。此图幅式极大而仍以简笔写出,极少晕染,而高爽清远,读之令人心胸豁然。这样的大幅作品在高翔画中极为少见,尤称难能。

高翔疏林夜话图立轴设色纸本

高翔幽山野趣立轴水墨纸本

高翔山水图轴纸本墨笔79.7×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翔弹指阁图68.5×38厘米

扬州市博物馆藏

高翔山水立轴水墨绢本

高翔寒山松竹立轴纸本

高翔夜月读书镜心设色纸本

山水图卷纸本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僧房扫叶图山水图卷纸本墨笔雪江赋诗

平山堂八景册

人物图

高翔暗香疏影立轴水墨纸本

高翔寒梅图立轴水墨纸本

高翔梅花图88.8×4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翔折枝榴花图53.4×24.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高翔多福多子镜心纸本

高翔花卉立轴设色纸本

6

李鱓(-),清代书画家。鲜,一作觯,宇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圣祖康熙五十年()单人,曾为宫廷作画,后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以忤大吏罢归。在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擅画花卉虫鸟,初师蒋廷锡,画法工致;又师高其佩,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谓、朱耷,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有时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颇得天趣。因在扬州见石涛作品,遂用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一变。传世作品有《五松图》《芭蕉萱石图》和《墨荷图》等。

清李鱓松藤图轴纸本设色×6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鱓松鹤图轴广东省博物馆

清李鱓古柏凌霄图天津博物馆

李鱓松石紫藤图上海博物馆藏

李鱓荷花图轴上海博物馆

李鱓梅兰竹图上海博物馆藏

清李鱓芭蕉竹石图轴纸本设色.8×.7cm

北京故宫

扬州文物商店所藏《五松图》

李鱓松鹤延年

李鱓冷艳幽香图

李鱓蔷薇图

李鱓石畔秋英图

李鱓故园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李鱓午瑞图

7

李方膺(-),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李方膺竹石图轴.5×5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方膺梅花图.2×50.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南京博物院藏

李方膺兰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方膺百花呈瑞图南京博物院藏

李方膺菊石图安徽省博物馆藏

李方膺墨梅图册页23×42.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李方膺年作瘦骨冰心

李方膺年作清供图立轴

李方膺年作墨梅立轴

李方膺画梅册页

李方膺爱梅成癖,爱得如痴如醉。那年到安徽滁州代理知州,到任就前往醉翁亭,在欧阳修手植梅树前铺下红地毯,纳头就拜,爱梅至极可见一斑。李方膺是爱梅高洁的秉性,爱梅不畏冰霜的品格,他爱梅是自我人格的外射。

李方膺所画的梅花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简练疏朗,挥毫纵横,水墨淋漓,枝干瘦硬,花蕾了了,有大片的留白。苏东坡是画梅的绝顶高手,但郑板桥被李方膺的梅花深深吸引,竟如此叹曰:“东坡,与可畏之”,评价之高,无以复加。“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这是他一幅腊梅画上的题诗。与郑板桥在“衙斋听竹图”中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一样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李方膺牡丹图

李方膺松竹梅菊四君子

李方膺花卉册册页

李方膺年作墨菊

鲇鱼图

李方膺游鱼图轴.5×60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方膺墨竹

李方膺兰花

李方膺古松图

8

黄慎(-),清代著名画家,字恭懋,后已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又称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幼家贫,后长期寓居扬州,卖画为生。读书常有古庙佛殿的长明粉下。初师上官周,学工细人物山水。后变化为粗笔挥写,以简驭繁,气势雄伟,笔意纵横,于粗犷中见粗炼。他拟定民人物除历史故事、神仙佛像之外,多从民民间生活取材,常画劳动人民的形象。

专画流丐、纤夫、渔民等,往往只用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写山水、花鸟、虫鱼等,也无不工妙。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工草书,师法二王,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他善用破毫秃笔,放纵而又严谨,曾写对联一副:“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

其诗亦佳,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代表作有:《八仙星聚图》、《啮榴戏婴图》、《商山四皓图》、《关山风雪图》、《沧波钓叟图》、《东山觞咏图》、《天砚图》、《老翁击图》、《山谷听琴图》等。有《蛟湖诗草》。

清黄慎雄鸡图

黄慎桃花源图

黄慎捧梅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黄慎人物

黄慎羡门论道年

黄慎商山四皓图

黄慎鹰树图克利夫兰美术馆

黄慎双猫图

黄慎归舟图

黄慎携琴访友图

黄慎湖亭秋兴图

黄慎商山四皓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黄慎赤壁图纸本水墨.7×52厘米上海博物馆

黄慎春夜宴桃李园图泰州市博物馆藏

黄慎蹴鞠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黄慎八仙图泰州市博物馆藏

黄慎果老仙姑图纵厘米横厘米荣宝斋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ms/6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