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名人看名城扬州风度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扬州离天很近,这里的蓝天白云似乎同现代工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扬州离地很近,纵横的河叉如血脉一样在地上流淌,传递人间的消息。扬州离人很近,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不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味道。   到了扬州才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这东西,不是博物馆存放的古董,不是图书馆收藏的本本,也不是建在地面上园林。在扬州,文化是流动的,是行走的。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人看名城扬州风度   扬州真好,古文人视为灵魂故里,今学子当成精神家园,那还有什么话说,醉倒在家门口啊!   很多事过眼云烟,有些事过目不忘。曾经的印象会藏在记忆深处,阳光合适的时候,就会一点一点地浮现。   10年前,我还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一次出差,离扬州不远,计算行程,还有一点时间绕道扬州。来了一看,似曾相识,虽然逗留时间很短,但那水墨画一样的风景,古色古香的街衢,洒满欢笑的瘦西湖……当然,还有扬州的美食。华灯初上,三五好友围桌打坐推杯换盏,斯文处当一回郑板桥,三杯酒下肚,就拿出了史可法的气势。扬州真好,古文人视为灵魂故里,今学子当成精神家园,那还有什么话说,醉倒在家门口啊!   这以后,扬州就成了心中的一个惦记。瘦西湖“   在扬州,文化是流动的,是行走的……   10年后,应《人民文学》杂志和扬州报业集团邀请,再次来到扬州。下了飞机,换上汽车,在绿色中一路行驶,放心地呼吸,尽情地观赏,好比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扬州离天很近,这里的蓝天白云似乎同现代工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扬州离地很近,纵横的河叉如血脉一样在地上流淌,传递人间的消息。扬州离人很近,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不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味道。   到了扬州才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这东西,不是博物馆存放的古董,不是图书馆收藏的本本,也不是建在地面上园林。在扬州,文化是流动的,是行走的。清晨漫步瘦西湖岸边,就走进了文化的长廊,迎面过来一个中年妇女,腰间挎着个小匣子,她一边走,小匣子一边唱,断断续续,时远时近,可能是淮剧,也可能是黄梅戏,还有可能是时事新闻。再往前走,公园广场水泥地上,一只椽子在移动,椽子一头扎着布条,蘸水写了一地“我行我素”。上前一问,那是一位退休干部,不用上班了,他真的高兴得不得了,天天练“我行我素”。几个字当中,“我”字写得最好,十几种写法各有千秋,看来真的练出功夫了。   朱自清先生说:“在哪儿度过童年,就算哪儿是故乡。”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时常浸透着细腻的思维、雅致的细节、优美的意境,我想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系。扬州是朱自清的故乡,先生在文中的种种流露或许正是生活经验的外化。那么北方长大的我又为何会时时会在思想情感中亲近这个江南城市——甚至觉得就是她远方的游子呢?为何许多来过扬州的人会与这里产生不解之缘呢?大概因为,扬州曾是中国文学成长发育重要原野,精神认同不知不觉中成了作家的集体无意识。想一想吧,只要是粗通文字之人,有谁没读过扬州呢!我就曾无端地向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杨州”岁月更替,文学常新。时至今日,文学仍是扬州最动人的表情、最深刻的风度。近几年,“朱自清散文奖”团结和激励着大批有潜质、有才华的作家辛苦耕耘,并以朱自清先生的名义研讨文学,走近先生的故乡共襄发展大计。如若说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就是一个作家的“成人礼”,那么可以断言,扬州会成为越来越多作家的文学籍贯。大煮干丝狮子头“   随街尝一尝扬州狮子头、扬州炒饭、大煮干丝、富春包子,便能感受到扬州的恬淡、细腻与极致……   古代的美食家、今天的“吃货”,是用舌尖与味蕾来亲近扬州的。不必到酒店宾馆去吃正宗的淮扬菜——那太讲究,也太繁复了,只要随街尝一尝扬州狮子头、扬州炒饭、大煮干丝、富春包子,便能感受到扬州的恬淡、细腻与极致。扬州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归根到底是由扬州文化决定的。扬州人的生活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人们对待土地、对待自己的一个模式。扬州人不仅骨子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而且天生的崇文尚艺,或许在当地人看来文化与艺术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扬州民谚曰:“千家有女行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是怎样的热爱,才使弹琴与日常琐务密不可分,才使花园与粮田等重!是怎么的热爱,才使琼花千年常开、剪纸千年常艳、清曲千年常新。由此,丝路在此中转,佛学由此东渡,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怪朱自清先生对“童年”与“故乡”的关系认识得如此透彻。也可以说,只有扬州才能孕育出朱自清式善感的文思和清丽的文风。琼花“   在扬州,有一种精神之花叫琼花……   相传隋炀帝正是为赏琼花,而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又传宋仁宗曾将此花移至汴京御花园中,不久枯萎,只得送回故土;宋孝宗曾将此花移至临安,但很快花容憔悴,不得不送回扬州。还传元军攻入扬州,意欲掠走此花时,琼花彻底死了。“东方万木竞纷华,开下无双独此花”。诗人称颂此花,不独方其形貌,不独言其芬芳,恐怕更多的在于其精神与气节吧!扬州人酷爱琼花,传说中的琼花不在了,他们便把当地一种“聚八仙”唤作“琼花”,定为“市花”。每年花季,“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满城琼花,满城不屈的精神。“   在扬州,有一条军事之渠叫邗沟……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南下攻越为父报仇之后,认为南方已定,便掉转戈矛,北上伐齐,北上中原。为发挥“舟师”之利和水路之便,于是下令由邗城开凿河道,连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工事,邗沟不仅护送过历史的帆影,也对扬州地区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残存的邗沟遗址,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景观,更是军人心头的启示。“   在扬州,有一个正气凛然的英雄叫史可法……   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史可法率南明军队誓死抵抗。扬州沦陷后,清军劝降,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遂自刎以昭天下。“扬州十日”是悲壮惨绝的,八十万生命死于清军屠城,但英雄的忠肝义肝却感动了“敌人”的后代。多年后,乾隆皇帝感动其英雄事迹,以“忠贞”追谥。扬州城外梅花岭,耸立着史可法的衣冠冢,挺立着英雄的精神。   或许正由于这座城市素有花朵的坚韧、水系的开拓和英雄的无畏,才在近代史上才汇聚了英雄的洪流。抗战时期,著名的郭村保卫战在此打响,新四军由此一路东进席卷华东战场,无数优秀的扬州儿女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思及这些,我不禁回到自身。我写《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马上天下》,是否在落笔之时就在记忆中的扬州找到了恢宏的写意,是否在我熟悉的军事历史上能找到精神的源头……今天,我应了扬州的邀约故地重游,面对这丰富的军事文学富矿,自己难道只是为重复昨天的脚印吗!   我们的前面,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的身边,是一座因丰富而显得驳杂的千年古城。扬州风度,不能用文字尽意,只能走在街上或者湖边,慢慢体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ms/6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