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白衣执甲为苍生,杏林灯塔熠光辉。4月24日是扬州市职业大学32名教师志愿者奋战姑苏城的第9天,“疫”点“疫”滴,总有温情不期而遇,在他们驰援苏州太仓市疫情防控的日子里,总有故事温暖人心。
有一种接力,叫“薪火相传”
“坐标姑苏城,届毕业生,医院护理部主任朱红霞,已与疫情鏖战二月有余,连续奋战第六天。母校老师一起来了!给力!感动!心安!”朱红霞是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护理管理者,此次她带领一批年轻医务人员支援苏州与母校的老师们并肩作战。
在这批援苏队员中,有一位年轻人是学校届毕业生张珊珊,很多老师对她印象深刻,一同弛行李锦萍老师也教过她的课程,张珊珊还曾经担任过实习组长,“听说母校老师一起来了,让我疲惫的身心为之一振,母校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张珊珊说。
“谢谢母校的老师们!能和你们在苏州并肩作战,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感觉一定很棒!”……医院、学校级护理02班的学生汤凤娟,医院、学校护理毕业生何妍,来医院、学校护理的郭晨旭等等,许许多多的扬州职大人,都在苏州不同的地区进行支援。
“驰援苏州抗疫期间,我遇到了许多扬州职大的毕业生,在抗疫一线我们亦师亦友、并肩战斗,共同传承‘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医院学院院长罗惠媛说,三代师生共同抗疫,书写师生情、战友情,将红医精神薪火传承。
有一种幸福,叫“并肩作战”
这次太仓支援扬州职业大学队伍中,有这么一对党员夫妻,用行动与汗水诠释了“并肩作战”的浪漫。他们就是许丁文和雒森两位老师。
两位老师在接到支援苏州的命令后,二话不说,准备好两个背包就出发。许丁文老师才正式成为党员1年时间不到,而雒森老师才刚刚成为预备党员。“我们都清晰地记得入党宣言,现在就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年轻党员的时候,支援苏州我们一定要去”许丁文和雒森夫妇说。
难得的是,夫妻两人为了工作把还没满周岁的小孩留在老家,4月15日,出征苏州援助当天,刚好是孩子的周岁生日。“虽然非常遗憾没能亲自陪同孩子度过周岁生日,但是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以我们为骄傲”,两位老师这样说,“我们白天在采集点采集核酸,根本没时间跟家里联系,只能晚上通过视频跟孩子说声生日快乐,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心里也就没觉得累了,毕竟有大家才有小家。
有一种情谊,叫“同舟共济”
“谢谢您!”“您辛苦了”这是援助队伍听得最多的话语。采集核酸的工作模式基本是一个登记信息本地的志愿者搭配一个采集核酸的医务人员。罗惠媛说,当地的志愿者知道我们扬州职大队伍凌晨2点连夜从扬州奔赴前来支援,都表示敬佩与感动,当地人民热情欢迎我们,尽最大努力把我们的后勤安排好,保证我们的吃住条件,通过默契地配合,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穿上防护服我们用眼神和声音交流”。罗惠媛说,有一天,我与一名志愿者共同进行核酸检测工作,遇到扫码遇障碍时,她用太仓话帮我指导对方。3个小时的默契配合,我们完成多人样本采集工作。因为当天是她第一次参加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是我支援苏州的第5天。“这位姐姐说话好温柔,做事好利落。能跟你合个影吗?”于是才有了我们的合影照片。当我们脱下防护服彼此对望,我笑着说:“我不是姐姐,是阿姨。”一场忘年交,一段太仓扬州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医务人员的传统美德。年的扬州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所有的扬州职大人始终感恩。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不忘初心使命,守土有责、冲锋在前”。曾经参与抗击“非典”疫情,第二次参与抗疫的李锦萍说,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同努力,疫情定可防,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必将摘下“口罩”,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待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愿所求皆所愿,山河无恙,岁月安康。
星火初燃地,奋斗正当时。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说,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医学院始终以红医精神铸魂育人,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今,来到苏州太仓市疫情防控工作的扬州职大师生们继续传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薪火”。
通讯员许丁文梁孝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源
编辑:周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