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扬州的地面,住进先生精心挑选的长乐客栈,故地重游的思绪,在这样的境地里,恍然穿越了千年。
虽然这算不得古董,但这个客栈建在个园之后的东关老街上,一路行来,虽然入目皆是新屋,若能好好保存,百年之后,又是一片值得珍藏的地方了。而且,这样的新居,居然安静非常,其实是宜居的休息妙地,我这人向来讲究实用,舒适又美观,夫复何求?
休息片刻,便再去个园了。“居无竹则俗”,这个园的大名便是要写一个“雅”字,可里面的“雅”几人能懂,不是说“曲高和寡”么?
下午三点的阳光下,迎面的翠竹丛丛,让我想起来八年前的那次细雨春日的个园之游,那时,没有这样的阳光,但又是这样的酽酽之晕,但那是雨,现在是光,而那阴翳下的美丽,谁与我同赏呢?同行的远方友人需要不停地交流,可是横隔了东西南北方的文化以及上万公里的地域,这样的差距,有时候觉得口干舌燥也不能解释清晰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往往幽微之处,只好耸肩作罢。
至于我当年听“扬州清曲”的这个小亭,除了游人还是游人,当年是一大清早匆匆过来,一个人踏着绵绵的春雨走在一种宛然“雨巷”的浅愁薄恨中,听着那学柳敬亭的弦词,缠绵在心头的种种尽皆晦涩。
而现在,午后温暖的春阳下,槭树红红的亭亭玉立,春风拂来,身边是娇儿的莺莺小语,真是一朝一重天也。
友人左拍右拍在这百余年来不断一次次重修的雕梁画栋,我站在斜斜而下的阳光下,与那一株招摇在小路边的山桃相视而笑,红艳艳的它与我,在春色里,这样的温暖中,莫逆于心。
曾经清冷的情绪,今日已成澹涵,恰好正是“昨日之日不可留”,在此刻此地,我享受这份温暖,这彩光晕韵里的温暖。
过了春夏秋冬四景,回首便是“壶天自春”,当年在这里坐着,一任思绪云游到游人渐渐多起来,而现在,不需要我云游思绪,游人如织,我需要抓拍才能得一个景儿。
看见清漪亭边逗鱼儿的一对恋人,燕好如斯,神仙羡慕吗?亭柱上那一副对联曰:“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可还有点我常常感叹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湖山方才有侠义”的感受。不知怎么就想起来前不久与友人斗嘴,我说,真的神仙是绝对不会羡慕眷侣,因为伊之心已经容下了太多如斯心绪,大慈大悲的心,因有容,故不会觉得爱情重要了。友人调侃我应该出家,对曰,我不是已经出家了么?斯时斯地,不觉莞尔。
个园的最美在“春夏秋冬四景”,而这四个用各种石头堆起来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所谓“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友人们对中国的堆石的艺术无法欣赏,倒是很喜欢摄藏那据说有六十多种的竹子,我只好暗自放弃了原定的去看石涛的“片石山房”的计划。
海棠在绿竹之间开放,堆霞一般的颜色,让人爱煞,个园的春色和园景需要这样的温柔细腻,而竹石交织的那些一刚一柔的精致,我又怎能用一张张片子拍出来呢? 而与原定要去京都欣赏樱花的友人解释这是垂丝海棠而不是樱花的时候,想起来种种关于垂丝海棠的旧事,只是这些都不需要告诉友人。 至于这登高怀远,曾经看得见瘦西湖“平山堂”的“拂云”亭,又有几人知道杜牧那首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位清代盐商黄大人居然有此遥想,倒也是怀远思古的幽趣所在。
再比如这鹤亭的匾额。如斯板桥体,我自是不爱的,但觉品味起来颇有意趣,细细思想,更有些孩童气息,实话说来,这便是扬州八怪的共同之色——赤子——罢了。而种种一切,“会心处还期独赏”也。
个园里,最喜欢的是斑竹,其实,这斑竹不过是真菌附着的结果,但,斑竹的爱情故事让听过导游解释的人们唏嘘不已,而我,想着《扬州画舫录》那句——“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就留下了一张个园里斑竹的细部,怀念一下当年的初游。
至于谁胜谁负,孰高孰低,与我何干?倒是大门口那我怎么也躲不开游人而放弃拍摄的对联说的实在: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