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对于科举非常执着。他希望可以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进而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制艺”即是八股文,这里指科举考试。郑板桥认为科举取士才是“正途”,可见,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乾隆元年,四十四岁的郑板桥考中进士,随后开始了他的“干谒”生涯。其时,郑板桥作《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云:“常怪昌黎命世雄,功名之际太匆匆。也应不肯他途进,惟有修书谒相公。”
韩愈的《上宰相书》是他写给当朝宰相的一封自荐信,意在求官。于是,郑板桥也决定效仿韩愈,作干谒诗《呈长者》两首御沟杨柳万千丝,雨过烟浓嫩日迟。拟折一枝犹未折,骂人春燕太娇痴。桃花嫩汁捣来鲜,染得幽闺小样笺。欲寄情人羞自嫁,把诗烧入博山烟。
诗中“御沟杨柳”当指官位,“拟折一枝犹未折”即说明了郑板桥想要做官,却还没有授职。诗人用“羞自嫁”表达自己不好意思毛遂自荐的心情,“把诗烧入博山烟”当指寄自荐书给权贵。
郑板桥考中进士后在京城逗留了一年,其间他拜访了早在十年前就已结识的无方上人,与之山中闲谈,参禅礼佛。他作有《赠瓮山无方上人二首》: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雨晴千嶂碧,云起万松低。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菜人驱豆马,历历俯长堤。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补衣仍带绽,闲话亦深禅。烟雨江南梦,荒寒蓟北田。闲来浇菜圃,日日引山泉。
据《郑板桥详注》,“御院”在乾隆年间名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瓮山在其西边。当时的板桥既享受于禅院古寺的闲适,又对未来的仕途充满向往。他还作有《瓮山示无方上人》:松梢雁影度清秋,云淡山空古寺幽。蟋蟀乱鸣黄叶径,瓜棚半倒夕阳楼。客来招饮欣同出,僧去烹茶又小留。寄语长安车马道,观鱼濠上是天游。
“寄语长安车马道,观鱼濠上是天游”两句明确地表现出诗人想要做官的愿望。同年初夏,郑板桥还拜访了卧佛寺的青崖和尚。《寄青崖和尚》:“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紫衣郑重君恩在,御墨淋漓象教崇。透脱儒书千万轴,遂令禅事得真空。”据《郑板桥集详注》,“紫衣”指皇帝赐青崖和尚紫袈裟。《事物纪原》:“则天朝,法朗译大云经,陈符命言,法朗等皆赐紫袈裟。则僧之赐紫,自武后始也。”由此可见,青崖和尚身份尊贵,这也恰好契合了板桥此行的目的,结交权贵名士,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也是在这年,郑板桥与勖宗上人结识。勖宗上人是青崖和尚的弟子。郑板桥作有《赠勖宗上人》三首。
几年后,他又写信给勖宗和尚,《与勖宗上人书》写道:“燮旧在金台,日与上人作西山之游,……兹待凉秋,定拟束装北上,适有入都之便,先寄此声;小诗一章,聊以道意:‘昔到京师必到山,山之西麓有禅关;为言九月吾来住,检点白云房半间。’勖尊者,弟燮顿首。”板桥在信中自己准备秋天进京,请勖宗上人为他留半间厢房。这是郑板桥在燕京游宦后再次进京,应该是为了接受封官,信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心情轻松愉悦。值得玩味的是,郑板桥一面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一面又表现出一种不愿在官场的心态。雍正三年(),三十三岁的郑板桥出游燕京,作《燕京杂诗》其一:“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爱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他在诗中用“不爱乌纱”四个字表态。郑板桥于焦山读书时,作《游焦山》:“日日江头数万山,诸山不及此山闲;买山百万金钱少,赊欠何曾定要还。老去依然一秀才,荥阳家世旧安排;乌纱不是游山具,携取教歌拍板来。”
诗中又提到他对“乌纱”的态度,当然这里的“乌纱不是游山具”可能还带点儿诗人对入仕理想的希冀。《道情十首》其一云:“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小唱中写了郑板桥的先世元和老人抛开功名,回归山林唱道情的故事。这曲道情应该也暗含着板桥关于入仕和退隐的想法。以上这些都作于雍正十年以前,也就是他还是一个秀才时,《游焦山》一诗道:“老去依然一秀才”。郑板桥四十岁时才考中举人,他的求仕之路漫长而曲折。所以,这时板桥表现出的对仕途的不屑可以说是一种怨怼。他的理想久久不能实现,心中愤懑不平,索性放言要纵情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