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在长江北岸大约6公里的大桥镇果园场,发现了一处距今年左右的南北朝青铜器窖藏。当时农民在这里给桃树挖土施肥时,发现距地表下0.4米的沙层中,有一批青铜器。后又经文物部门和专家进行第二次挖掘,出土器物的土坑为椭圆形,长0.6米,宽0.4米,深不足一米,窖藏了碗、盆、盘、杯、盂等47件青铜器,其中有南朝直柄熨斗、鐎斗、唾壶及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钵、盂和带有古波斯萨珊王朝色彩的束腰高足杯。经权威考古专家认定,这批出土器物为南朝(公元-)时期的实用器皿,铸造精美,工艺特点鲜明,为研究南北朝晚期的日用铜器、炊饮用具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据记载,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长江以北出土,则是较为少见的。我国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经过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到西汉时就日渐式微,接近尾声,它已被资源丰富、制作方便、牢固耐用的铁器和陶器器皿所替代。因而,其后青铜器的窖藏也就明显减少,很难再形成器物组合。大桥出土的这批青铜器,不仅数量较多、制作精美、工艺特点显著,并且器物组合成套,它是我国青铜器铸作工艺发展与延续的重要实物依据。这批青铜器皿,除足部外,都是采用横向分范法铸造部件,再经过锻造成形,然后机械加工连接而成。采用横向分范法铸造,可以化繁为简,提高效率,但是,工匠必须事先从器型设计、表面纹饰及后加工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还要具备将各部件连接组合为整体而又天衣无缝的技艺。这批出土的青铜器说明,早在年前,工匠已能掌握不同器物的材料配比、部件铸造、热锻成形及转轮削刮等一整套成熟而又独特的制作技艺,青铜器铸造已经进入以后加工为主的发展时期了。在这批青铜器皿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足杯,当时这是一种新的器种。我国的饮酒器,在新石器时代流行陶制高足杯,汉代则是耳杯和杯型卮,后来高足杯就基本不再使用。直到三、四百年后的公元6世纪,从中亚传来金银高足杯,我国才又开始盛行这种器具。大桥出土的高足杯,它的足部比腹部高,下摆呈喇叭状,腹部中间内敛,杯部为圆底。杯的侧面与内底均有刻纹,口缘部是呈环绕的绳索纹,侧面是驰足疾奔的三匹马,底部外侧为八瓣单瓣莲花纹和波浪纹,内底则雕有一头缓慢行走的鹿,其角大而粗。无论远看近观,这高足杯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它是我国工匠融合中亚、西亚高足杯器形而加以创新改制的结果。年5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邹厚本先生闻讯来江都博物馆考察,看到这批青铜器后,十分重视,提议送南京博物院技术部清除铜锈进行保护。江苏省文物局下拨了专项经费,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复,大部分青铜器都得到了保护,有的已陈列在江都博物馆展厅内。以后,国内外知名考古专家慕名陆续来江都博物馆,考察了解南北朝青铜器。年,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冈村秀典教授等一行6人来到江都,他们以高科技专业设备,对这批青铜器进行了精密细致地分析与研究。贺云翱表示,长江以北地区出土的六朝文物比较稀少,江都此批青铜器文物制作精湛,文饰华美,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朱毓麒)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wh/1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