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扬州小吃刮,你会想起什么呢?麻油馓子、京果粉、擦酥烧饼……扬州的小吃刮不仅存留在我们记忆中,也是维扬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清明上河图”。
麻油馓子:从佛门流向民间麻油馓子,在扬州又叫“小馓子”、“茶馓”。
关于馓子的由来,扬州还有个民间传说。北方有个想出家的青年,十分留恋江南风情,周游了江南一带之后,决定留在扬州。于是,便在郊外的金竹寺剃度当了和尚。过了不久,时值正月十八,这一天是落灯的日子。扬州有个风俗,上灯元宵落灯面。望着河中的一轮明月,和尚想,人们都用水下面,那用油来下面,味道怎么样呢?操作中,和尚还在面条上抹了一层麻油。起锅之后,这油“下”出来的面条真的非同一般,酥松无渣,香气诱人。
以后,人们前来进香拜佛,寺内便用和尚拿手的麻油馓子招待施主,这一斋食也就从佛门流向了民间,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小吃。
京果粉:外加麻油“不过街”京果粉是扬式糕点中的常见品种。阮元告老还乡后,每年把扬州的蜂糖糕、大小八件茶食等作为贡品,进贡到京城。这大小八件茶食均有京果(大京果)、银果(小京果),寓意发财吉祥。
起初扬州蒋家桥街有一家王云斋茶食店,是专门生产贡品的。有一年,该店小京果生产过剩,师傅就把小京果用石磨磨细,准备和面制作各式饼子。谁料想磨成京果粉以后,满屋生香,用开水一冲泡别有风味。于是,以后茶食店就专门选用上等糯米、上白面粉、白糖、桂花等,经过制粉、制茨、制坯、压片、成型、油炸、上糖浆、粉碎等工序,制作成京果粉。京果粉性暖、味甜、细腻,特别适合作为产妇的营养食品。
大麒麟阁生产的桂花京果粉制作精细,外加麻油,素有“不过街”之说,即买了该店的京果粉,用纸包装后,走出店门,油即透出纸外。扬州民间有一句俗语“外加麻油”就出自此处。
擦酥烧饼:酥用豆油、面粉调拌成擦酥烧饼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主打食品。擦酥烧饼好就好在一个“酥”字上。酥是用豆油和面粉调拌而成。油和面粉调成软面团子,这就叫酥。然后将酥与干面反复地揉,反复地扦,一直到和透了为止。这样做出来的烧饼才能满酥满脆。
还有这些,你还记得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