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987岁生日快乐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372.html

苏东坡,生日快乐!??

今天

是“宝藏文学家”苏轼的

岁生日!

纵使岁

可未曾觉得他与我们疏远

苏东坡与他的艺术

今时今日仍正青春!

近期

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中

踏上寻访苏轼的旅程

解锁了他的豪放人生

引发观众热议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

用语文成全自己

首先应该像苏轼那

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那么,教师如何用语文成全自己?

如何做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一起来看王崧舟老师的文章——

01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们学语文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写话、练笔、创作,少则几万字,多则百万字,我们这样写,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苏轼身上可能藏着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苏轼,北宋大文豪,是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最爱。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他的才华。在六十四年的生涯中,苏轼给我们留下了多首诗,多首词,多篇文章,总字数达多万字。你看,他写文章,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成为古文写作的典范;他写诗,跟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准;他写词,跟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样是北宋词坛的翘楚。他还懂工程,在徐州修筑大坝;还懂园林,在西湖修建苏堤。至于中医、建筑、哲学、律法、军事、美食等等,他几乎无一不精、无所不通。他是全才!他是天才!但是,最令人折服的,还是他的人生境界。苏轼一生,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还有其它数不清的挫折与磨难。但是,他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打倒。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苏轼身上,有李白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有杜甫忧国忧民的忠义情,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派,有陶渊明人淡如菊的悠然情怀。但他不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也不是他们这些人的简单叠加。他是他自己。他的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的融合与超越。正如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那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难能有二的。”苏轼晚年写词:“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有人认为这是苏轼说的反话,想要表达的是对朝廷的不满。但是,我却觉得,苏轼在这里讲的“功业”,根本不是世俗意义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讲的“功业”,是超越功利、超越分别的精神境界。这境界,就写在他的另一首词上:“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黄州惠州和儋州,取得的最大功业,就是修好了自己这颗心,安顿了自己的灵魂。这才有他发自肺腑的自我写照: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有人这样说,要问三千年来活得最精彩、最诗意的人,非苏轼莫属。其实,我们学语文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像苏轼那样成全自己的精彩人生、诗意人生。

02重读苏轼走近苏轼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大节点。因为被御史弹劾,说苏轼写的不少诗歌“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讥谤新政,包藏祸心”,时年42岁的苏轼被关进御史台天,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苏轼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还附加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得签署公文,实权没有了;第二,不得擅离黄州,自由没有了。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了一篇非常简短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曾经带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学过这篇文章。我郑重地说:孩子们,你们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官的不记得月色,做生意的不记得月色,苦读书的不记得月色。但是,有一个人记得,记得清清楚楚,谁——“苏轼”,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课堂上的这个情境,真实还原了一般人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苏轼,则以一种诗意的眼睛发现着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他如此郑重、如此精致地记下了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月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问学生,“月色入户”的“入”当什么讲?有的说“照入”,有的说“映入”,有的说“射入”,有的说“洒入”。这时,一个孩子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觉得,这个“入”应该是“进入”,因为,月亮是苏轼的好朋友,在苏轼心中月亮跟人是一样的。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苏轼一生写了0多首诗词。这其中,写到月的就有多首,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你看,当他怀念弟弟苏辙的时候,这样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看,当他思念去世十年的妻子时,这样写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你看,当他送别好友陈述古的时候,这样写道: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你看,当他想念曾经为官的杭州时,这样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对月亮实在是太熟了,苏轼对月亮简直就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所以,在苏轼心中,月亮早已不是月亮了,月亮就是他的好友,月亮就是他的同伴,月亮就是他的知己。一般人赏月,必然仰望天上,因为皓月当空、月在九天嘛;但是,苏轼赏月,偏偏看地上,看中庭。这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差异,更是一种心理空间的不同。但是,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种写作技巧,为了显示自己笔法的高明与独特,那真是辜负了苏轼的一片诚意。这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境。苏轼心境空明、纤毫不染,才会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神来之笔。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没有闲人,哪来月色?没有闲人,哪来藻荇?没有闲人,哪来风景?没有闲人,哪来天地的大美啊!不得不说,苏轼不仅用生命发现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也用文字重新确证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我们说,这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当学生重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苏轼的内心活动。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此刻,我的心中一片自在。我只是好奇,如此美景,竟只有我与怀民二人赏识。他人怎不相知?世间如我与怀民二人相似的闲人甚是稀少。我愿以诚示天,让这嘈杂的世间少几分敌意,多一分祥和。我并不会因为被贬官到黄州而感到愤愤不平,我会以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用眼睛发现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此刻,我的心中一片从容。我只是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怎么就落入了这般难堪的境地。唉,但是天上有知己——月亮,地上也有知己——张怀民。我和张怀民已经看穿了人生,我们淡泊名利,内心怡然自得,我的人生要像李白写的那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能浪费光阴,诉说命运的不公,要活在当下,珍惜生活。从这些孩子的想象写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大美不仅在天地,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的诗意不仅在风月,还在自己的精神境界。

03如何用语文成全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呢?苏轼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专心创作,后来也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妇女,是苏轼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自幼敏而好学、博闻强记。七岁知书,十岁作文,常常受到亲友的夸赞。在夸赞声中,少年苏轼变得骄傲起来。他想,自家藏书从先秦诸子,到汉代诗赋、唐代散文,我全都读了,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是,他就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书房门口: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说来也巧,过了几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门向苏轼求教。老人拿出一本古书请苏轼诵读。苏轼翻开一看,别说从未读过,就是连书上的字还有许多不认识。苏轼脸涨得通红,羞愧满面。他这才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距离“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还差得很远很远。老人走后,苏轼暗下决心,从头学起。那么,这副夸下海口的对联怎么办呢?只见苏轼提笔一改,于是,对联就变成了这样: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更加发愤,博览群书。苏轼究竟读了多少书,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可以从他所写的诗词当中窥斑见豹、以一知万。苏轼写诗词,爱用典故,而且往往用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典故从哪里来呢?当然来自他的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苏轼新婚不久写过一首词,叫《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这首词的上阙,写自己新婚妻子王弗的美貌;下阙,写自己难忘新婚之夜的欢乐生活。有专家研究,这首仅为56字的词作,竟然一口气连用了8个典故,而这么多的典故仿佛是信手拈来,又用得浑然一体、不露痕迹。第一处,“寒玉细凝肤”,典故来自唐代诗人吴融的《即席十韵》:住处方窥宋,平生未嫁卢。暖金轻铸骨,寒玉细凝肤。第二处,“清歌一曲倒金壶”,典故来自唐代诗人郑谷的《席上贻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第三处,“冶叶倡条遍相识”,典故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燕台四首》之一: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第四处,“豆蔻梢头二月初”,典故来自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第五处,“年少即须臾”,典故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短歌行》: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第六处,“芳时偷得醉工夫”,典故来自唐代诗人郑光庭《招友人游春》:难把长绳系日乌,芳时偷得醉工夫。任堆金璧磨星斗,买得花枝不老无。第七处,“罗帐细垂红烛背”,典故来自唐代诗人韩偓《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第八处,“豁得平生俊气无”,典故来自唐代诗人杜牧《寄杜子》之一: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试想,如果这些诗书苏轼没有读得滚瓜烂熟,“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他能如此自然、又如此巧妙地写出这样的词吗?有人对苏轼的词做过数据分析,发现他的全部词作一共用了个典故,涉及他的首词,占了苏轼总词数的86%。而其中用到的典故,经史子集,包罗万象,左右逢源,精彩纷呈。这只能说明,苏轼是一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他读的书实在太多了,他读的书实在太熟了,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这才叫“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语文成全自己,首先应该像苏轼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亲爱的老师你是从哪一句诗词开始迷上苏东坡的?作者

王崧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本文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xs/13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