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那位将扬州剪纸印上ldquo国家名片

扬州文艺

守候心灵的芳草地

  熊崇荣,年生,熊崇荣师从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和工艺美术师蔡千音,系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委员会副理事长,扬州剪纸非遗传承人。年6月1日邮电部采用其作品发行《儿童歌舞》邮票一套。多次参加全国剪纸展览,屡次获奖。生肖剪纸作品每年被江苏邮政生肖研究会印刷成首日封、贺年有奖明信片等。

替中百一店刻门笺为学扬州剪纸打基础

  年11月17日,熊崇荣出生在淮安县城。年春天,幼年熊崇荣随做生意的父亲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来到扬州。到达扬州后,他们一家住在扬州城南粉妆巷里。起初,父亲做着南北货的生意,家境倒也殷实。后来,生意不给做了,迫于生计,熊父只好在史可法路上摆了一个摊子专修钢笔。熊父又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甘泉路94号开了一家钢笔店,兼修钢笔。随着钢笔生意的衰落,熊家将钢笔店开成了书店。

  由于家里有兄妹六个,身为老大的熊崇荣只上到了小学毕业,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年夏天,小学毕业后,14岁的熊崇荣来到父亲的钢笔店,替父亲打下手。时间不长,开始公私合营,熊父被招入中百公司,成了中百一店的一名员工,负责纸品、年画柜台。为了贴补家用,店内但凡有门笺的活计辅助,都拿到家中,让熊崇荣加工。

  年,熊崇荣在南门街上摆起了书摊。在摆书摊期间,勤奋好学的熊崇荣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技工学校,学铸铁专业。遗憾的是,后来学校撤销,他只好又回去卖书。但这时候,熊崇荣依然是一边开书店,一边为中百一店加工门笺。日子虽然过得苦点,但对血气方刚的熊崇荣来说却也乐此不疲。刻门笺,也算熊崇荣最早接触到剪纸这门技艺,也为他日后步入扬州剪纸的殿堂奠定了基础。

招工进入民间工艺社师从张永寿学习剪纸

  年底,南京、扬州、南通三市刻纸联展在扬州举行,展览地点在国庆路中苏友好协会内,刚刚接触到刻纸的熊崇荣偶然得到了这个消息后,特地跑到国庆路上去看展览。正是通过那一次观展,让熊崇荣深深感悟到,手中的刻刀不单纯是一门营生,还可以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从中苏友好协会出来,熊崇荣脸上的笑容在寒风中荡漾着,他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开心,熊崇荣从内心深处悄悄地喜欢上了刻纸这门艺术。

  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年5月,扬州民间工艺社从漆器玉石厂分离出来,成立书画、牙刻、剪纸等车间,原先中百一店的年画、门笺等业务也一并转入民间工艺社。年夏天,21岁的熊崇荣通过手工业局招工进入扬州民间工艺社剪纸车间,与著名剪纸大师张永寿在一起工作。正是有了这样的机缘,才让对剪纸怀有深厚感情的熊崇荣成了张永寿真正的门人,“零距离”地接受着大师的熏陶和教诲。

  作为一名有着刻纸基础的“熟手”,熊崇荣一进工艺社就带起了徒弟,但这并不影响他向张永寿学习。

  年,张永寿出版了剪纸作品集《百花齐放剪纸集》,郭沫若在看了这本书后欣然题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高度评价了张永寿的剪纸艺术。年,张永寿在老版的《百花齐放剪纸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创作了新版的《百花齐放剪纸集》。进工艺社不久的熊崇荣参与了新版《百花齐放剪纸集》制作。为此,熊崇荣还特地赶往南京学习,对剪纸的工艺流程进行研究。正是参与了新版《百花齐放剪纸集》的制作,让熊崇荣感受到了张永寿剪纸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在对大师作品一剪一刀的描摹中,熊崇荣的剪纸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

沉迷剪纸师徒情深独辟蹊径创作草药题材

  张永寿对这位有着剪纸才华的爱徒也是打心底里喜欢。年10月1日,新版《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后,张永寿特地赠送了一本给熊崇荣。在书的扉页上,张永寿请著名牙刻家吴南敏先生执笔,写下了“给崇荣门人作案头参考”,并钤上“张永寿”印。个中师徒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没有举行过拜师仪式,但事实上,张永寿一直是我的恩师!”说到此处,熊崇荣的眼睛有点湿润。张永寿比熊崇荣大27岁,在工作中他们是同事,在学习上他们是师徒,在生活中更是一对“忘年交”。下班没事的时候,熊崇荣总将师傅请到甘泉路94号的家中,讨教剪纸经。两人坐在小楼上,三两样小菜,一壶水酒,对饮长叙。

  “文革”期间,作为扬州剪纸主要题材的花卉剪纸被看作“封、资、修”,此时,剪纸的表现题材多为人物。有一次,熊崇荣去新华书店看书,在书店的角落里,一本小册子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一本64K的小书,和连环画差不多大小,里面介绍的全都是中草药知识,最令熊崇荣高兴的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有很多中草药的配图,造型优美,惟妙惟肖。当时,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闪过,何不以中草药为题材创作一组剪纸呢?有了这样的想法,熊崇荣立刻买下了这本小册子,兴奋地跑了回去,将这个想法向师父张永寿汇报。

  在听过熊崇荣的想法之后,张永寿接过小册子翻看了一下,轻轻地说了一句“好呢”。于是,张永寿借“中草药标本”,开始创作《中草药》剪纸。这令当时已经鲜见花卉题材剪纸的熊崇荣兴奋不已。

珍藏《百蝶图》等多幅恩师晚年精品

  昨天,记者在北讲经墩熊崇荣的工作室有幸看到了这组由张永寿创作的《中草药》剪纸。这些剪纸夹在一张合叠的32K白纸中,以蓝色或棕色卡纸衬底。白纸很绡,合着也能看到剪纸的图案。打开合叠的白纸,在左侧用钢板誊印的蓝色字体,写着中草药的名称、英文名、别名、功效以及主治等内容。剪纸画面虽简单,但却造型简洁,线条柔美,寥寥数笔,便将一株中草药勾勒得栩栩如生。

  “《中草药》是师傅的未竟之作,由于时间搁置得太久,存世的不多。”昨天,手捧着弥足珍贵的大师遗作,熊崇荣不无遗憾地说。据熊崇荣介绍,张永寿的《中草药》剪纸一直藏于“深闺”,从未为世人所知。

  许是与熊崇荣打开了话头,在将那组《中草药》剪纸收好后,他又轻轻地取出了一个册页,里面剪的都是些蝴蝶。这些蝴蝶品种不一,造型各异,姿态生动。打开册页,禁不住要用手捂着,生怕蝴蝶会从停留的宣纸上飞出去一般。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百蝶图》?

  熊崇荣在一边微微笑道:“正是!”据了解,眼前的这组《百蝶图》由张永寿创作,比《中草药》创作的时间要晚一些。据熊崇荣介绍,这组《百蝶图》和《中草药》一样,也是在他的推荐下创作的,《百蝶图》早于张永寿晚期作品《百蝶恋花图》。“《百蝶图》只保存下来大约90幅左右,这也是一个缺憾。”熊崇荣说。

  

剪纸《儿童歌舞》印上“国家名片”

  熊崇荣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影响下就喜欢上了集邮。当他从事剪纸工作后,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将剪纸和集邮结合起来,并且愈发不可收。

  年春天,邮电部邮票设计室工作人员杨白子来扬州参观,当她在扬州民间工艺社看到熊崇荣的剪纸时,深深地被他刀下的魅力所吸引,特别是一套18种的《儿童歌舞》剪纸,更是让杨白子久久驻足。这组《儿童歌舞》剪纸构图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线条简练,粗细有致,体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生活情景。临行前,杨白子向熊崇荣索要了这套剪纸带回北京。

  谈到自己的剪纸作品印上“国家名片”,熊崇荣在向我介绍时说“就这么简单”。年6月,中国邮电部发行编号86-90的《儿童歌舞》,邮票一共5枚,票面采用的图案正是从熊崇荣的18张《儿童歌舞》剪纸中遴选出来的。

  虽然没有稿费,但当时北京邮票厂赠送给熊崇荣40套《儿童歌舞》邮票,并且连续几年都给他寄邮票挂历。熊崇荣去北京时,杨白子还特地陪他参观了北京邮票厂。

  熊崇荣的剪纸作品不但在国内受欢迎,还多次被外国邮票所采用。例如,年,加纳《鼠年》邮票;年,冈比亚《鼠年》邮票小全张;年,尼加拉瓜《中国农历十二生肖·第9届亚洲国际邮展》小版张;年,尼加拉瓜《牛年》小型张;年,加纳《牛年》小版张;年,冈比亚《兔年》邮票;年,冈比亚《蛇年》邮票小全张……

  上世纪80年代初,《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发行,熊崇荣用自己设计的“十二金钗剪纸”进行对应,自制了十二枚剪纸艺术封。没料到剪纸与信封装饰浑然天成,成了开全国先河的集邮新品。艺术没有止境,熊崇荣在首创剪纸艺术封后,又将传统的扬州剪纸与源于十五世纪欧洲的藏书票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中西合璧的剪纸藏书票。“传统技艺不仅需要刻苦钻研,更要不断动脑筋创新寻找出口。”熊崇荣说。

赵军写于二〇一三年四月

熊崇荣大师生前访谈

谈剪纸:如今不仅仅是作为收藏品

  记者:很多人都认为剪纸是一项“贫穷的事业”,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熊崇荣:剪纸已经走出传统“剪花样”的陈旧模式,剪纸如今已不是单纯表现形式,古有包钧剪画,便是剪纸和书画的最好结合;如今,剪纸和邮品结合后便被赋予了时间性,也就有了收藏的一大重要元素;和家庭装饰相结合则会体现出家居文化品位。我相信扬州剪纸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扩大扬州剪纸的适用范围,拓宽它的价值空间。

谈创作:刻纸也是扬州剪纸一种技法

  记者:您的剪纸作品大多是用刻刀刻出来的,是不是称呼您为刻纸大师更为确切?

  熊崇荣:首先纠正你一个观点,刻纸也是扬州剪纸的一种技法,剪纸可以是刀,也可以是剪。刻纸以刀代剪,刻出作品的线条与轮廓,再将不需要的部分用刻刀剔去,其技法与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创作过程中,刻刀比剪刀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谈传承:兴趣是进步的最大动力

  记者:您在剪纸上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您觉得“师承”和“天资”哪个更重要?

  

熊崇荣:应该都很重要,如果仅有“天资”而没有“师承”我是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的。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张永寿和蔡千音。我在张永寿先生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剪纸技法,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启发下不停地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而蔡千音先生则让我在美学方面获得到了更深的教益。

  

记者:您从艺已经超过50年,作为扬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如何做好“师带徒”?

  熊崇荣:我觉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不停地在“师带徒”的过程中发现“天资”聪慧的工艺苗子。当然,这也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兴趣。兴趣才是成功最好的老师。我曾经带过一个荷兰的洋学生叫埃斯特兰,当初她就是凭借着自己的爱好来到扬州,在扬州学习了三个月。回到欧洲后,她的剪纸手艺并没有丢下,还经常千里迢迢地邮寄一些剪纸作品来,请我批改。这就是兴趣,也是她进步的最大动力。

  

谈非遗:如何生产性保护值得探讨

  记者:您如何看待扬州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熊崇荣:中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与我们渐行渐远。对于保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使这些传统的民俗技艺等在现代生活生产中延续。像扬州剪纸,可以在政府的保护下,最大限度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剪纸的附带产品可以通过销售产生附加经济价值,养活一批剪纸艺人。当然,如何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专家学者眼里的熊崇荣

构思剪裁清新创辟

  著名学者朱福烓:熊崇荣先生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在技法、题材、风格情调诸方面,都有特具个性的创新、扩展和提高,做到了传承而不拘守,求新而不失本,开拓了剪刻纸艺术的新局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个人风貌。

  他的创作题材是多方面的,佛像人物,花卉盆景,动物生肖,无不神形兼备地呈现在刀剪之下,加之有绘画基础,构思剪裁不落窠臼,往往给人以清新创辟之感。综观崇荣先生的剪刻纸,剪纸能表现刻纸的精微,刻纸能表现剪纸的灵动,剪刻交融,浑然一体,这应该说是技艺上的重要突破。

选择题材不墨守成规

  

民俗学家管世俊:50年来,熊崇荣创作的人物、风景、吉祥物题材的剪纸无数。由于他有扎实的美术设计功底,在选择题材上不墨守成规,其创新能力为一般传统剪纸的艺人所不及,逐步形成了构思巧妙、构图严谨、注重写意、细腻传神、装饰性强的独特风格。

  熊崇荣剪纸为何能受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人群的欢迎?细想一下,应与熊崇荣剪纸的艺术语言有关。有一篇介绍熊崇荣剪纸艺术的文章,称“熊崇荣"燕尾"巧裁扬州纸”,是指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艺术语言解读扬州符号。人类在艺术上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巧裁”。有评论称熊崇荣创作的剪纸藏书票“内容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简练传神,趣味隽永”,这正是熊崇荣的艺术语言。

他为剪纸研究作贡献

  

中国剪纸博物馆馆长王京:这么多年来,熊崇荣一直从事着自己所钟爱的剪纸事业。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50年来,他一直完整保存着早期的剪纸作品,他的收藏资料为研究扬州的剪纸找到了活的素材。此外,熊崇荣剪纸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他创作的多数题材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尤为关键的是,熊崇荣淡泊名利,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剪纸大师。

  

写在后面的话

剪纸大师熊崇荣去世了,偶然在朋友圈知道了这则噩耗,我一下怔住了。

我和熊大师相识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他与我仙去的父亲同岁,都属猴。熊大师和我与其说是朋友,毋宁说是师长。

熊大师生前的工作室在北讲经墩,那是一处老式的筒子楼。我不止一次地来到这里采访他,给他拍照。他的工作室虽然简陋,但却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做“燕尾裁春”。“燕尾”是说的剪刀的形状,“裁春”是指的剪下的一种意境。

我喜欢集邮,在今年生肖邮票的发行现场,我还想到了熊大师。往年的生肖邮票发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每每见面,他都会从怀中掏出一张生肖剪纸的明信片送与我,并让我不要声张。熊大师平时说话声如洪钟,此刻压低声音和我说话,显得反差很大。因为熊大师的名声,在现场跟他要生肖明信片的人总是很多,所以他给我生肖明信片总是悄悄地进行。但今年生肖邮票的发行现场,我却没有见到他老人家。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远离了采访一线,我和熊大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可我的脑海里,他还是穿着马甲,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在他的马甲口袋里,总藏着无尽的宝贝。

这些宝贝,正是他钟爱一生的剪纸。现在,熊大师的这些宝贝渐渐地远离了我们的视野,他的“燕尾裁春”在这个猪年的岁尾再也迎不来温暖的春天。

扬州文艺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xs/728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