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郑板桥去潍县金阳山上游玩。正值阳春三月,金阳山上“春来山嫩鸟鸣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秀美风光。郑板桥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赞叹,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寺庙前,他停住了脚步。原来,寺庙门口居然只挂着半副对联:
寸土成寺,寺内有僧,僧人背柴哭问师,师曰:柴重
郑板桥眉头一皱,他看得明白这个上联,是说佛家的一段典故。传说,有位小和尚从江西的石头禅师那里偷跑到湖南,想拜马祖禅师为师。马祖禅师指着一捆木柴问小和尚:“石头禅师有这捆木柴重吗?”小和尚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马祖禅师便把小和尚骂走了。小和尚跑回来,哭着向石头禅师道歉,并问马祖为什么要拿木柴与石头禅师相比。石头禅师哈哈大笑说:“没想到你居然背着捆木柴走了上千里路途。哭什么哭,放下吧,木柴是不是很重啊?”
郑板桥指着那半幅对联问:“净空师傅,这副对联为何只有上联,下联呢?”净空哈哈笑道:“此上联乃本寺方丈大师梦遇佛祖,醒后所写,却无法对出下联。方丈大师言道:既是佛祖所赐,日后必会有人对出,所以悬挂在寺庙门口。如今五年过去,依然无人对出。怎么,施主想试试?”郑板桥听完,撇着嘴笑了:“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奇事!在下不才,正想试试。”
郑板桥也不多言,在庙门口就对起了对联。不对不知道,一对吓一跳,郑板桥用心琢磨,可傻眼了。这个上联,开头就先来了个拆字谜,“寸土”加一起,是“寺”字,跟着就是佛家典故,这可难了。就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郑板桥还没对出下联。这下,反而把郑板桥的好胜之心勾了起来,于是他寄住在寺内,一连半个月,依然没对出来,最后他蔫头耷脑地走出了寺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郑板桥已是名满神州,被派到潍县来当县令。时隔多年,郑板桥依然没有忘记当初那副对联,他再一次来到寺里,发现当年的小和尚竟成了寺里的方丈;一天,郑板桥邀请方丈去当地金阳山游玩,正好排解一下最近的烦闷。
可当郑板桥来到金阳山时,发现当年郁郁葱葱的树木如今都成了光秃秃的一片,他疑惑地问道:“记得二十年前,金阳山处处树木葱郁,鸟鸣水清,如今怎会破败至此呢?”
净空听完,长叹一声说:“施主有所不知。三年前来了位木材商人,在潍县城内收购木材,生意好得出奇。没两年,又来了数位木材商,大肆收购木材,使得四周村民争先恐后上山伐树,故破败至此。他们还和此地的官府勾结,这里便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听完后,郑板桥不禁感叹世道衰败,想到这里,郑板桥突然眼前一亮,莫名其妙地跳了起来,叫道:“净空大师,那下联我对出来了!”于是两人回到寺内,郑板桥挥毫写道:
双木为林,林中是官,官员照镜笑言鬼,鬼道:烟黑
这下联也出自一个典故:一位官员走夜路,在树林里遇到了已死去的同僚。官员胆子大,俩人就聊了起来。突然,鬼同僚指着林外说:“那里定住着一位才华满腹、志向远大的读书人。”官员问他何以见得,鬼同僚说:“读书人肚子里的学问就跟镜子一样,到了晚上,便把平生所读的诗书反射出来。才气、志气越大,光芒就越高、越亮。你们凡人看不到,只有鬼神才能看到。”官员心一动,说:“咱俩是同科中榜,你看看我的光芒有多高、多亮?”鬼同僚眨了眨眼,说:“挺高,却一点不亮。”官员忙问为何。鬼同僚说:“我直说吧,你就是一个昏官,一肚子黑烟翻腾,高是挺高,可想放光,那不是笑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