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古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人以“琴瑟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睦,在瑟、箜篌等古代乐器失传的今天,古琴却历经3千多年风雨流传了下来,并繁衍出各种流派。其中,广陵琴派以其“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并济、音韵并茂”的风格在众多流派中别具一格。今天,我邀请到了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刘扬老师,一起谈谈古琴这门高雅的艺术。
主持人:刘老师,您好。
刘扬:你好。
主持人:我了解到您从9岁开始学习古琴,到现在已经快有50个年头了,当初是怎么样的机缘开始学习古琴的呢?
刘扬:我的外公是中国著名的古琴家,应该是一代宗师,从小我就受家庭的影响,我的外公从南京艺术学院退休回来以后,任务就是专门把我给带好,因为我比较小,才5、6岁,我外婆给他讲,你的任务就是把刘扬带好,其他就没有你的任何事了,他也乐意。我小时候很听话,所以他也就给我改了姓,我现在就叫他爷爷。因为我父亲姓毛,外公给我改了姓就叫刘扬,认我做孙子。当时他并没有想法要我继承他的古琴事业,因为从小他老带着我在朋友家里搞雅集,还有到京剧团、文工团经常去和朋友搞雅集、交往。有一回我记得最清楚,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几位老先生谈了一夜,他把我放在朋友家里床上睡觉,到第二天回家的时候把我给忘了。回到家我外婆跟他要人,他才恍然大悟,说谈琴谈昏头了,然后又跑到朋友家里把我接回去。后来到9岁的时候,他说我教你弹琴吧,正是刚刚可以学古琴的阶段。
为什么非要到9岁、10岁呢,如果孩子个头大一点的,手大一点的,可能7、8岁也能学了,但是我本来小的时候就不是长得很魁梧,很高大,琴很长,够不着。那是年,刚学了不到两个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谁都不敢摸琴,甚至家里有几个老琴都被砸掉了,不毁查出来那就不得了了,那就要批斗,游街。我母亲什么也没有做过,还挂牌子游街呢,我母亲就是一个教师,什么也没有做过。我外公没事,我母亲反而有事。那个时候人的思想全扭曲了,所以我后来就没机会弹琴了。然后文化大革命母亲被抓去了以后,集中学习,这样就更没人管我了,我那个时候上小学,还积极参加红小兵。
主持人:那您是什么时候又重新开始学习古琴的呢?
刘扬: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想是不是再把它捡起来,然后外公又开始教我学琴,那时候其实风头还没过。年的时候,他想教我弹琴,也学了1、2个月,我小姨妈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琴的,后来因为嫁了老公在南京留下了。我的小姨夫被关起来,她自己本身是先天性的心脏病,一着急去世了。我们家唯一能够传我外公衣钵的就是我的小姨妈,弹得非常非常好,比我后来的老师,还有现在很多著名的大家都弹得好,可惜32岁就英年早逝了。我外公也着急,他表面上没什么感觉,实际上在心里,过了50天,我外公就去世了。
后来到了20多岁,我母亲说家里没有人把古琴传下去,你能不能,你大姨妈会一点,找大姨妈去学。我就去了,她知道我是一个喜欢练武的人,坐不住,好动,说“你不是这块料,你最好别学”。我说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不是这块料呢?你们60岁了都能弹琴,我20多一点不能弹琴吗?她说不行,你还是别学了,她说我连凳子都坐不热。我回家跟我母亲说了,我母亲说我会得不多,年轻的时候跟着外公学了一点,但是你先练着,然后等有老师的时候再学,就这样我母亲教了我一些基本功和一段小曲子,我练了整整两年,每天晚上7点弹到早上5点,风雨无阻。过了两三年,我的一个老师,南京的梅曰强先生,曾经是我外公的学生,来看我外婆的时候,我外婆说让他教教我,我一弹基本功,老师立马说跟我学吧,因为我两年下来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我弹到最后我们老师都害怕我,人家学半年的曲子,我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解决了。因为基本功好,所以学得很快,而且我学曲子之前我就会把这个曲子背熟了,我就会唱了,所以学起来就很快。
这样跟着老师,后来差不多有三年,那个时候我刚刚开始工作,在一个钢铁厂,上三班,有夜班,夜班下了休息,第二天再休息一天,就有两天时间,我每到夜班这一天,下了班就坐汽车到南京上课。这样差不多三年时间,吃的苦头那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老师那个时候非常好,不收费,但是我们不好意思空着手去,你到老师家里学琴,得供你吃供你住,但是我带的东西经常在我在车上睡着的时候就被人拿走了,还有时候睡得太熟了,驾驶员说叫你半天你都不醒。这就是整个我学琴的经过。
主持人:您的外祖父是当时有名的琴痴,可以从早弹到晚,有时候怕吵到别人,甚至抱着琴,到坟头上去弹奏,真有几分魏晋时期古人随性的味道。您的外祖父平时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刘扬:说到我外祖父的话,那话就多了,他是唯一被琴界称之为琴痴的人,他痴迷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敢相信。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年,年,说日本人要打过来了,他就背了一张琴就准备逃荒了,我外婆说你背琴有什么用啊,有八个孩子都要吃要喝的,琴背着是能吃还是能喝?他不管,就背着他心爱的琴跑了。走到半路,想起来说是跟镇江一位琴家约好的,逃荒期间在农村里面还可以研究古琴,他又徒步走了30多公里到江边,去等人家一家,这时候他也不怕飞机轰炸过来了,连命都不要,就到了这种程度。
我外婆老把外公的事情讲给我们听,突然夜里想起来了,他跑到一个坟头上坐下,把琴放在腿上就练琴,什么也不怕。过去没有电灯,都是点煤油,到了晚上看不见了,他就早休息,等到半夜,有月亮了,他把琴搬到院子里面,在月光底下弹琴。家里本来很有钱,但是后来他弹琴把家世都败光了,我们家以前在杭州还是很有名的盐商,我母亲告诉我,家里过去有四合院,有大院子小院子,家里佣人有17个。
主持人:古琴是最早的传统乐器之一,很有讲究,它的外形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上面拱圆,下面平坦,象征传统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门乐器吧。
刘扬:古琴是上为天,下为地,面板是圆的,地下是平的,上为天是圆,下为地是平,它有两个出音孔,也是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天圆地方。古琴三尺六寸五分,是代表古代的尺寸。还有13个徽,象征着一年12个月,加上1个闰月。材料用的是中国古桐,不是现在的泡桐,现在的泡桐时间过不了十年就空了,就没有用了,琴要响,但是不能空,空了就不好听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古琴,经常看到古筝,这个是古琴吧,看到古琴,这个是古筝吧,容易搞混淆。古琴和古筝不一样,古筝音乐好听,是悦耳的,古琴是养心的,它是一种文化象征。琴棋书画琴为首,四艺之首,所以它是代表着一种文化,而不像现在人说的,古琴就是一个琴,有什么不同的。古琴和其他乐器不一样,其他乐器也有名字,但是不像古琴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故事。
主持人:上次我听您弹了《孔子读易》,讲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故事。
刘扬:《孔子读易》也叫《秋夜读易》,讲孔子在秋天的夜晚读易经。《梅花三弄》也是故事,现在人大部分听的都是新梅花,是改编过的,节奏比较活跃,轻快,给人鲜花盛开、蒸蒸日上的感觉。而老梅花的曲子则不然,老梅花的曲子是用的一种拟人的手法,告诉你这个梅花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告诉你做人要有自信,要有骨气,但不能有傲气。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因为梅花在冬天狂风暴雨中,风雪那么大,它不屈不挠的要活下去的那种精神,所以这个曲子给人听了以后,就会很提精神。
主持人:古人认为,琴是最适于人修身养性的乐器,《礼记》中说,“士无故不撤琴瑟”,对当时的贵族阶层来说,弹琴是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俞伯牙钟子期也因弹琴而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但是古琴传到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和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其他乐器相比较之下,学习古琴的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刘扬:曲高和寡。你刚才提到的高山流水,我每次听到这四个字,我就很感动,有时候甚至会想掉泪。俞伯牙遇到钟子期很感动,说一个樵夫居然能听懂我的琴曲,他很感动,两个人就交上了朋友,约好了第二年来看望钟子期。当他第二年如期赴约的时候,钟子期已经去世了,他很激动,说从此无知音也。就把他的琴就在钟子期坟前摔碎了。然后回到钟子期家里,把他的父母接到了自己家里养老送终,颐养百年。现在电视上讲甚至有七八个兄弟姐妹的连自己父母不养,而俞伯牙因与钟子期的一面之交,给别人的父母养老送终,这种情感是何等的高尚。
主持人:现在弹古琴的人比较少,而且大家也不太了解这门艺术,电视上有人在弹古琴的时候,甚至连琴的摆放方向都是错误的。
刘扬:这也难怪,一是宣传得太少,二是阳春白雪,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不了解。那些导演的水平并不差,但是他不一定接触到古琴。古琴确实是太高雅了,古琴过去都是一些什么人弹的,帝王将相、士大夫、才子佳人,还有的就是文豪书生。哪有老百姓饭还没吃饱弹琴的,所以很多人不清楚的话,这是情有可原的,只怪我们宣传得太少。
主持人:那现在弹古琴的都是什么阶层的?
刘扬:现在越来越多了。现在什么人都能弹琴,除非是工作太忙的人。
主持人:现在买一把古琴需要多少钱?
刘扬:这个不太好说,新琴现在也分工厂做的、私人做的、名家做的。名家做的价格要高,他是弹琴人,懂琴,知道什么是好。现在的古琴都算是便宜的,甚至有的上百万都是便宜的,为什么?现在只是没有人去炒它,炒的人很少,一张名家字画卖几千万,怎么样它就是一张纸,做琴的话要比这难多了,一张琴好好的做,要做一年多,而且材料成本都比它高多了,用的心各方面都比它高多了,你说卖几千万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再说西方的小提琴,它的成本有我们高吗?它为什么卖几千万美元?它是艺术我们也是艺术。我做琴做了三十年了,但我们的琴现在才卖到几万,最好的也就卖个20、30万。你说它的增长是不是可观啊。
主持人:您来到重庆,发现重庆学古琴的人多吗?
刘扬:现在是越来越多了。我见过几家,我因为不太了解重庆,去过几个琴馆,也听说几家,但重庆应该是一个古琴文化的沙漠,古琴文化在重庆来说可能才刚刚兴起。我了解的北京、上海都至少有几百家琴馆。虽然教古琴的人参差不齐,但是它至少能够普及古琴。现在弹琴的人多了,这和现在经济条件,国家的富强都是有关的。
主持人:最近几年有一个现象叫国学热,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乐器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少家长也愿意给孩子报班学习,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刘扬:这是好事,但也不完全就是好事,有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去上国学班,就不上九年义务教育了,这块教育就接受不到了。但是至少学国学的话,能懂得怎么做人,也不是坏事。我亲眼见过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有几个拿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不上了,就去上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还有的名演员子女,干部子女,更多是现在的很多土豪,有钱了就去学传统文化。而且现在在那个学校里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大家争着去做义工。这是好现象啊。如果全国人民都能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还有人做坏事情吗?没有人做坏事了。
主持人:您说重庆学习古琴的人比较少,但是之前闲聊的时候您给我提过重庆博物馆里面却收藏了一些比较名贵的古琴是吧?
刘扬:我这是听几个朋友说过,我觉得很可惜,古琴这个乐器,越摆越容易坏,越弹越好。他要是能够找一批学琴的人,经常去弹弹,这个琴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就像茶具一样。
刘扬:你越摆越落灰也没有光泽,你越用越养越擦它,它就越来越漂亮。
主持人:古琴放在那儿,你不去碰它,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损害吧?
刘扬:一定要挂起来,我见过很多博物馆,古琴就是倒立在墙上,更不好。一定要用挂钩把它挂好,直的挂着它不会变形,这个要多保护。我曾经给故宫博物院古文物修复和保养的大学生们讲过课,讲到夜里1、2点都不愿意离开,我告诉他们怎么样保管,故宫博物院过去也不知道怎么保养。
主持人:作为一个爱琴的人来说,看到一把这么好的琴放在那儿,但是不能拿下来弹,肯定心痒痒吧。
刘扬:心痛啊,但是这不是我的,我也做不了主,只好眼巴巴的看着了。但是我们应该多宣传,让大家知道怎么样保养。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
主持人:起码让它放在那儿不会损坏。
刘扬:古琴说实在话,古老的琴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主持人:时代久的琴会价值比较高吗?
刘扬:那当然了,上次拍卖一张琴拍了1个多亿,一张宋琴,宋徽宗手上的琴,然后乾隆皇帝给这个琴做过一个盒,这两位皇帝用过的,别说1个多亿,50个亿都不贵。就像现在一个青花瓷一个上千万,因为少了,物以稀为贵。其实古琴这个东西做新琴,1千块钱也可以,万也可以,没有正价,就是看你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我再贵都买,当然这还要有钱的条件下。我也见过很多土豪,明明那个琴不好,就听人家说这个琴贵,就买了。
主持人: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怎么样挑选一把好的古琴吧?
刘扬:挑选一把好的古琴,首先跟谈对象一样,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先看外表,我找对象的时候一定要看这个女孩要漂亮,女孩找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很帅,都有自己的一个要求。首先外观要漂亮,然后油漆要做得正宗,现在人真正做油漆不做假的很少,有的都是外表做得好看,里面掺了假。
主持人:那选琴的时候怎么样判别呢?
刘扬:首先看材料对不对,材料好不好,最后听音色,当然最重要的是音色,一把好听的小提琴几千万美元,大街上做的小孩练习的玩具,有的二三百块就买到了。一张音色好的琴,你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我觉得选琴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至少自己能一生一世保存、收藏的。因为你用了它,就会喜欢上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宠着它,有时候甚至人家碰一下都很心痛。其实不要这样,很多老琴家,有的每天还给它磕头,烧香,学生来拿琴想弹弹还不许碰,这我觉得太过分了,古琴是越弹越好。你叫他们小心一点,别摔坏了,爱护一点就行了。比如我有一个特别特别好的翡翠,但是我永远不拿出来,这东西跟没有不是一回事吗?有,就要让大家来欣赏,这才是好事。
主持人:古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也是一门很自我的艺术,需要耐得住性子,平心静气地品味其中的韵味。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刘老师的到来,也谢谢网民朋友的观看。
刘扬:谢谢!
七弦古琴网客服白癜风的饮食影响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