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资讯顾永骏父子两代皆扬州玉雕大师10年沉

顾铭接受媒体采访。

顾铭工作照。

顾铭(左)顾永骏(右)在创作中。

顾铭作品《戏鹦鹉》。文斌摄

  扬州人都知道,顾永骏是闻名全国的玉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中国当代山子雕第一人”,被人称为扬州的“国宝”。他的父亲顾伯逵曾是江苏省书画院的画师,其花鸟山水画被公认为“扬州画派”的集大成者。如今,顾永骏的儿子顾铭已荣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誉为扬州玉雕少壮派领军人物。一时间,顾家祖孙三代连出三个大师被传为佳话,而在中国玉雕史上,“父子两代皆大师”也实属难得。

  作为顾永骏的传人,在20多年的独立创作中,顾铭一直都在努力奠定自己的艺术风格。如今提及顾铭,大家都不再打上“顾永骏儿子”的标签,更多是赋以一名令人敬仰的玉雕大师的眼光。

  10年磨一剑

  真正领悟“玉不琢不成器”

  顾铭生于年,如今46岁的他,已从事了20多年的玉器雕刻工作。然而,个性温润的他在少年时的叛逆期,并没有选择继承衣钵学玉器,而是另辟蹊径,学起了装潢设计。“当时就是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跟家里人干一样的事,做玉又苦又脏,所以就上了中专,学了门自己喜欢的。”然而这一次选择,虽让顾铭晚些接触玉器,但却是对画图设计功底的一次系统学习。

  拿着装潢设计的毕业证,顾铭的就业路并不顺利,没有找着合适的工作,更不能待在家里让人看笑话。那一年,顾铭还是进了玉器厂。“起码有事做。”年轻的顾铭当时这么想。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为避嫌,顾铭玉器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并不是父亲顾永骏。“当时跟的第一位师父叫陈开雨,他是厂里‘下料、出胚’最好的。”老师傅的认真、专注让顾铭备受感动,他也渐渐开始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

  顾铭说,有一次看见父亲在机器上雕刻,稍不留神针碰到手,鲜血直流,父亲却简单处理了下继续工作。他想,原来玉雕可以让一个人着魔,他开始沉下心来,潜心研究。

  年,云石斋玉文化研究所开业,这是顾铭事业的真正开始。顾铭整天把自己关在车间,没日没夜设计、雕刻、打磨。此时的顾铭在充分吸收其父顾永骏山子雕创作风格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木雕、牙雕、石雕等姊妹艺术的营养。

  经过10多年的锻造和打磨,年,顾铭出品的《彩云追月》横空出世,一举夺得当年“百花奖”银奖,这件作品被顾铭誉为个人风格的代表与定型之作,他的作品一改传统山子雕过满、过繁的特点,从而追求简约、舒畅的人文气韵。年也是顾铭技艺、荣誉双丰收的一年,在当年6月第五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评审中,顾铭荣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中国当代玉雕界的两代精英,“父子两代皆大师”在业界盛传。

  10年市场沉浮

  锤炼出扬州玉雕少壮领军人物

  这些年,顾铭沉浸在自己的玉石海洋里,他的山子雕作品突破了扬派山子的传统,更多地讲究意境,小场景中往往做出大山水的气势,富有文气,其写意玉雕更是独树一帜。他十分感谢父亲的支持和包容:“父亲是玉雕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但他对待我们下一代时,始终都是以鼓励为主。”

  采访中,顾永骏言语之间,不禁透露出对儿子的信任和作为父亲的自豪感。“能把衣钵传下去,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件幸事。对扬州来说,也是幸事!”顾永骏说。

  新时代的手艺人在“守艺”的同时,也不得不直面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中国玉石收藏界在近10年内面临了一次次的洗牌,每一次洗牌都是对玉雕师的考验。”顾铭说。年开始,市场开始走上坡路,到了年,玉石市场高速腾飞,到达了顶峰。“那时候,不分题材,不论材质,不讲究技法,做什么卖什么,只要是和田玉都能卖得掉,这样疯狂的市场一定是暂时的。”果然不久,顾铭的猜想得到应验。年,受到经济形势、原材料枯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市场遭遇重大冲击,也带来了一次洗牌。东西卖不出去,那么多徒弟工人要养,顾铭犯了愁,最终决定:“云石斋玉文化研究所要生存下去,必须要调整转型。”

  于是,顾铭开始尝试创作一些中小摆件、手把件、挂坠等,结合市场的同时顾铭并没有放松对艺术的追求,顾铭在他的小件创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玉雕技艺中最为繁复的圆雕手法,并探索出了人物玉雕创作的新思路:将市井人物、社会话题引入玉雕创作,扩大了传统玉雕题材范围,其简约的风格也紧追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颇受市场追捧。在今年的西泠春拍中,顾铭作品的成交率达50%,其中《平安无事牌》更是以高于底价40%的价格成交,受到“百花”“天工”等奖项的格外青睐。

  如今,在玉雕界的少壮派中,顾铭已经被奉为领军人物,尽管在玉器这个行业里面名气已经不小,但顾铭这个“玉二代”很特殊,因为他有一个名气很大的父亲。过去说起顾铭,人们经常提及他父亲,如今很少有人再把顾铭打上“顾永骏儿子”的标签。本报记者聂超

  记者手记

  1万小时定律

  国外有项研究称之为“1万小时定律”,说人们眼中的卓越非凡的人,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每天平均3小时,也就是10年。

  多少人羡慕顾铭的天赋,羡慕顾铭有一位声名远扬的父亲,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他平凡的努力,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肯花1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

  中国不乏顾永骏、顾铭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大国工匠”,他们的“工匠精神”表现在,即便是熟练掌握了最好的技术水平,也在以敬畏精神、负责态度、专业要求去完成创造性或重复性工作。他们大多最终意识到:“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愚公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最终脱离“匠气”,成就“技近乎道”的艺术境界。

声明:本文图片或内容整合于网络,用于非商业途径,如有侵权需删除请联系处理!本平台开设交流群和交流论坛,需加群或投稿的石友可直接联系小编。(小编7)

想了解更多黄蜡石?那就赶紧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白癜风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xw/28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