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世俊刘腾
扬州是一座水城,不仅南临长江,大运河绕城而过,而且城中河网密布,水资源极为丰富,城因水兴,因水盛。
桥梁,一般指用于沟通两岸的构筑物。有河必有桥,河多桥也多。扬州之桥,不仅为了交通便利,在构筑上也力尽其巧,充分体现其艺术美,令人赏心悦目。
小桥流水有人家
扬州城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著名,城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扬州水上交通主要以京杭大运河为依托,二道河、小秦淮河等辅助大运河漕运。
河多桥多影响着扬州人的生活方式。人家住在河两岸,一桥担着两条街,我家住在桥东街,你家住在桥西街,两家隔河皆相望,跨过小桥是一家。旧时,每逢春日,合家租条小船去踏青,从家门口上船,一路直到平山堂。明文学家张岱描述:“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自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古城扬州有两条贯穿南北的城中河,一条是汶河,一条是小秦淮河。其中小秦淮河属新、旧两城间的夹河,河西为旧城,河东为新城。上世纪50年代,旧城内的汶河被填平后,小秦淮河就成为扬州城内唯一的河流。在这小秦淮河上,架设了许许多多的桥,诸如龙头关、如意桥、兴隆桥、小东门桥、公园桥、新桥、小虹桥、萃园桥、新萃园桥、板桥、务本桥以及大东门桥、北水关桥。用“小桥流水有人家”来形容小秦淮河两岸的风景是再恰当不过了。
汶河,扬州先民们称其为“文河”,是因为汶河两岸文化积淀深厚。明清时期,扬州汶河上先后建设了八九座砖拱或砖石拱人行桥。当时河面上桥的密度,与现在能看到的小秦淮河上桥的数量差不多。汶河最南端,是义济桥。这座桥上有一块奇怪的石头,石头上的主体图案是太极图,旁边是一群虾子。平时这些虾子是看不到的,只有下雨时,虾子才能看到。原因是下雨前空气潮湿,石头转潮。在现在的育才幼儿园附近,是汶河上从南向北数的第二座桥,名叫新桥,又有人把它叫做星桥。第三座桥,名叫太平桥。第四座桥叫通泗桥,在现在的通泗街东端。沿汶河再向北,就是文津桥。文津桥以北是开明桥,桥上建有亭子,是当时扬州花市所在地,非常热闹。开明桥向北是迎恩桥。汶河最北端是肖市桥,又名小市桥、宵市桥,为扬州古代名桥之一,隋唐时代即有此桥。相传隋炀帝在此设夜市。
散落在市内各处还有许许多多的桥,有的街巷名称也以桥名而冠之。
莲花桥洞衔满月
莲花桥,俗名“五亭桥”。北接莲花埂,南近莲性寺。其桥形态别致,状如莲花,故名。清巡盐御史高恒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该桥系环孔石桥,上置五亭,飞檐黄瓦,桥身四翼,下有三种不同形式的15个券洞。在建桥艺术上,桥身各部位比例适当,造型纤巧,与周围景物协调,是中外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扬州和瘦西湖景区的标志。清咸丰五年(),桥上的五亭毁于兵火,只剩桥而无亭。民国二十一年()重建,至民国二十二年()落成,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莲花桥,在莲花梗,跨保障湖……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乾隆丁丑,高御史创建。”“五亭桥洞衔满月”的传说深入人心。
五亭桥造型独特,融汇南北,自成一格,精巧而又壮观,是中国古桥建筑史上的孤例。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中国最秀气、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就是扬州的这座五亭桥了。”五亭桥是“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相结合的典范”。
园中有桥美如画
扬州是一座园林城市,在所有园林的构造中都会有山有水也有桥。在扬州的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中,构筑桥梁都是必不可少的。
古瘦西湖中有一处景点,名曰“虹桥揽胜”。虹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为木板桥。桥桩有四层,每层各有四桩;板桥六层,每层各有四版。南北跨保障湖水口,围以红栏,故名红桥。康熙三年春,王渔洋邀众多名士修褉于红桥;康熙二十五年,孔尚任也与诸名士修褉于红桥边上;而到了乾隆元年,郎中黄履昴将原先的木板桥改为了石桥。乾隆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又在此基础上重建,并建过桥亭,状似横卧波上,并改名为虹桥。当年,王渔洋曾在虹桥修褉时作《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开一代诗风。一时间,“虹桥齐唱冶春词”“冶春赋后修褉,遂为广陵故事”。
清乾隆年间,扬州有一景,就在虹桥旁边,名曰倚红园,乾隆皇帝临幸时,题额及诗,曰:“虹桥自属广陵事,园倚红桥偶问津。”“柳托弱缕学垂手,梅展芳姿初试嚬。”可见,园因倚桥而名,景由修褉乃传。
瘦西湖内还有一座新建的观赏桥,名曰“廿四桥”。此桥建于年,并非古代遗存的二十四桥,而因其美丽颇受游客青睐,可称为“印象之桥”。新建二十四桥为单拱石桥,长24米,宽2.4米,上下均为24级台阶,上围24根白玉栏杆,暗合24数,并由山涧栈道、单孔拱桥和听箫亭一并组成二十四桥景区。
古二十四桥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份,众说纷纭。
一说是指一座桥,于大业年间所建,宋人赵公豫称“桥在大业间,今日已倾圮”。及至唐代,二十四桥已成为扬州的一座名桥,大诗人杜牧曾有诗吟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宋大词家姜夔也在他的千古绝唱《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确指二十四桥为一座桥,并且桥边有芍药生长。
一说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在今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
其他,还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其实,杜牧在诗中称为“二十四桥”,只不过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数字词,并非实指二十四座桥。
另外,在园林中平地造桥,以桥置景,也属常见。园林叠石造山,旨在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地再现大山雄伟绵延的气势和险峻幽深的境界。因此,叠山总是截取自然山体中的峰峦、峭壁、悬崖、壑谷、洞曲等最具山体本质的部分,加以组合创造,辅以池水,配植草木、叠筑出真山水的意境。既有“深谷绝涧”,就有“石桥飞梁”,引水、布桥、造景,方才必有洞天。桥与水密不可分,桥与涧紧密相连。更有趣的是,扬州桥在内涵上往往与扬州月意境相通,宅园里所造之桥,往往桥洞如一轮满月,园主人良辰登桥赏月,一缕幽思油然而生。
桥上建阁堪称绝
新近,扬州修缮完成的一处古建筑,名曰“文昌阁”,引起群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