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憩园
王柏龄将军故居
扬州的淮海路上,有一座民国年间建造、坐北朝南的私人旧宅,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分别由东、中、西三路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路住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看似二层,实为三层,兼及花园一座,谓之“憩园”,隐约透露出宅主当年恪守传统、又不排拒新潮思想的开明心态,这座宅院的主人,就是民国时“有赫赫之功,无赫赫之名”的王柏龄将军。
你了解王柏龄吗?如今知道王柏龄的人已不会太多,倘若回到民国,在扬州,很少有人不知道王柏龄其人其事,且不说重新修葺瘦西湖著名的“五亭桥”与之有关,仅朱自清的一段话,就足以看出这位民国大佬当年的风采流韵:“已故的扬州某中央委员,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外,又跟上四个人在车子边推着跑着……“,朱自清写这段文字时是在年,距王将军去世已有四年,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一般认为,有如此作派者,非王柏龄莫属。而那场轰动中国文坛的《闲话扬州》官司,在调解中,王柏龄也起到关健作用。
这位早年留日即加入同盟会的扬州人,曾严词拒绝袁世凯以十万元重金收买脱离革命阵营,至黄埔军校早期,作为教授部主任(副主任叶剑英)、代理教育长,深得留日同学蒋介石的信任。若干年后,即年,适王柏龄百年诞辰,蒋纬国在台湾撰文回忆黄埔往事,最生动的一个细节:某个早晨,蒋纬国接到父亲的指示,“把这张条子立即送去给王伯伯”……语气不容刻缓,当年一幕,其情其景,跃然纸上。
显赫的地位襄佐蒋介石筹创黄埔军校,是王柏龄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王柏龄为长江要塞司令,后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连续三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以及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年,获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自年,这位“憩园”主人始信佛,法名慧常。以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长年护法,重兴佛教,亲历亲为,功德可见。
虽是一位不出家的居士,王柏龄对佛学之奥,极有所得,能自择死期。年,在成都,择定农历七月十五将往赴西方极乐世界,提前一周向门生故旧宣布,嘱料理后事,众人不信。然农历七月十四午夜刚过,王柏龄在诵经念佛声中尽辞而逝,仅五十四岁,时人莫不为之称奇。彼时军校适在成都,火化出殡时,全体师生及各期同学数千人为其送行,行列长达数里,备极哀荣。抗战结束后,其骨灰移葬于故乡扬州瘦西湖畔之熊园,熊园乃王柏龄生前为纪念先烈熊成基乡贤而率人兴筑,在今日虹桥坊一带。
王柏龄与五亭桥的故事
再说回到王柏龄与五亭桥,文史专家顾一平说,年,王柏龄多方募集善款,重建五亭桥并撰《五亭桥记》,由陈含光楷书,王钝泉勒石立于桥上。文中记载了重建五亭桥之经过:“首由胡筠(字笔江,时任中南银行总经理)捐资二千元,次则汪咏沂(字鲁门,扬州盐商)、贾沅(字颂平,扬州盐商)等或解义囊,或捐公款,由建设局长李楹主持工程,阅时六月,顿复旧观,岂止湖山生色,今而后,民众建设以此为嚆矢,后生美感由斯而作育则,捐资尽力之诸君子,其功诚足多也,鄙人等何与哉!”
年4月,旅居台湾的王柏龄长女王文漪发表了题为《五亭桥》的散文。她在文中写道:“犹记童年时,桥上一座亭子也没有了。据说毁于兵燹,后来还是先父邀约乡贤乡绅重整瘦西湖风景时重建的,才恢复旧观。”
流光如矢,白云苍狗,“憩园”经年旧貌未改,已成为游客观光、小憩、餐饮、夜宿的绝好佳处。当年园中裁下的瓜子黄杨、广玉兰、雪松、龙爪槐,依然枝繁叶茂。往日的故事不经意地被人们时常提起,有仰慕,有感慨,有深思,或许还有几许叹息……
来源:扬州市旅游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