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北庭怀雪,男,天津大学某研究室小学渣一枚。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搞什么专业的,因为我觉得他搞什么都挺专业的。这一篇是他专业科研之余戗行写的一篇文章,经他本人同意,在此发表。

Capt闯

扬州园林是江苏园林乃至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造景独特,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本文首先综合叙述了扬州园林的艺术地位和其他基本概况,此后,简要介绍了扬州园林在唐朝之前、唐宋时期、元代期间、明代期间、清朝到民国早期五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及其深层原因,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扬州园林整体成熟较晚、美学境界商儒共赏、造园艺术独到、空间布局层次分明的特点。

扬州园林、江南园林、雅健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不仅在国内源远流长,经革旧鼎新,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群,更是远传海外,受到西方国家的推崇和摹仿,在欧洲18世纪产生了一大批有着中国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贵族私人花园[9],例如瑞典的“中国宫”和法国的“红楼”,都是其中仿制最似,美学价值最高的园林建筑作品。

国内的古典园林所具风格有着很明显的地域色彩,大致可以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两大派别。如果严格按照地域来分,可以大致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和岭南类型三个大类[4]。其中,以风格来分的江南古典园林和以地域划分的江南类型园林在美学风格和涵盖面上基本重合。

江南古典园林在浙江、江苏两省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以苏州保存较好,扬州也有相当数量的古典园林得以保存下来[7]。由于扬州园林保存完好,美学价值高,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可以视为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与此同时,扬州园林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南方园林,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扬州园林的文化符号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是其独树一帜的特点。

2.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

扬州园林的存世量相对于其他文化圈或者其他地处江南的城市是比较多的,美学价值高,建成时间长,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就包括瘦西湖、何园、个园、小盘谷、逸圃、匏庐、卢氏盐商住宅、冶春园等十余处。涵盖面积之广,分布差异之大,建筑风格区别之明显,在整个园林行业都是罕见的,因此,在分析扬州园林的历史变化时,应该以一处具有代表意义的园林做纵向具体分析,然后在对个例的分析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历史符号,本文将以位于扬州西北部的瘦西湖园林为例,叙述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依据所查文献,可以基本将扬州西湖的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2.1.唐之前的历史时期

唐代之前,我国各地的造园活动,包括北方园林和江南地方的园林,均以皇家园林为主[8]。此时的造园行为尚没有完整、成体系的美学理念和建筑理论,皇室园林大多追求奢华、豪气,整体观之,不如后期成熟的江南园林布局轻巧,文化内涵丰富。因为造园理论不够深厚,园林形式自然无法多样化[8],再加上唐代之前建筑技术水平不够,导致该阶段园林发展速度缓慢。

但从另一个方向来说,江南水乡繁华的庄园、园林文化离不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唐宋之前政治中心长期处于中原和函谷关以内,经济中心位于华北平原,相对于唐宋时期,扬州地区缺少世家和富商豪门,此时的扬州地区难以形成私人庄园,而皇家园林的政治宣威效能要远远大于、重要于赏心悦目的美学价值,此时扬州园林出现沉寂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中国的建筑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皇家园林在南方和北方的建设,一方面为扬州园林形成整体的园林风格贡献了学习范例和参考样本,一方面在园林建设的实践中,建造技术和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地积累。

2.2.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虽然没有瘦西湖园林的记载,但已有许多史料记载了当时扬州园林的景观[8],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园林建设带来了经验、动力和灵感。尤其是唐代以来上层的崇佛思潮给整个江南园林带来了一次巨大改变。寺庙是瘦西湖两岸最早出现的具有园林特征的建筑,也是最早在此地出现的公共建筑[8]。虽然它们在建设时没有准备详细的布景规划,但是历经南朝和早唐、盛唐的积淀,寺庙作为一种带有较强园林风格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已经相当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期的整个瘦西湖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划分了空间。

此外,宋朝以降,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茶桑贸易中诞生了大量富商,又因为宋朝相对于唐朝放宽了门阀限制,阶级升降相对自由,商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相对提升,这为后期扬州出现大量的私人园林提供了经济基础。这段时间,江南整体的建筑风格开始形成,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以杭州为临都,又有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强的世家贵族涌入江南地区,在建设贵族园林、皇家园林的过程中,和江南地区本有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了江南地区乃至于扬州地区特殊的建筑风格、园林风格。

2.3.元代期间

在历史进入元代之后,根据现存文献记载,整个扬州园林在这段时间处于一个低落时期,宋朝形成的贵族园林走向衰落,私人园林更是寥寥无几[8]。如今,不论是文化界还是学界,对于这段低潮期尚没有公认的解释。不过大部分人认为,元朝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朝代,其过于严格的阶级控制和文化控制是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在扬州还是出现了一些园林,例如现在瘦西湖大虹桥西岸的“崔伯亨园”[1,8],就是在社会环境动荡,民族矛盾尖锐,阶级压迫严重的社会条件下,世人的思想由宋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积极入世思想转向隐居出世思想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

“崔伯亨园”标志着私人营建瘦西湖园林的开始,但是由于它仅仅是一个私家花园,面积狭小,布景不够成熟,而且当时在瘦西湖两岸建造私家花园尚未形成风气,因此,它的出现并没有给瘦西湖乃至扬州园林带来本质性的变化。但其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崔伯亨园”作为瘦西湖园林的开端,标志着瘦西湖园林发展进入一个萌芽期,也标志着扬州园林官家园林占绝对主导的局面开始瓦解。

2.4.明代期间

明朝建立之后,废除了元朝很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法规,由重新疏浚了南北运河,扬州再次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开始复苏。在经济的推动下,扬州私家园林开始呈现出复兴的趋势[2]。其中,瘦西湖地区的水域面积因为疏浚河道得以扩大,这为明末至清朝扬州瘦西湖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这段时间,扬州的私家园林陆续建园,其速度和质量都远远高于元朝。但比较遗憾的是,自明初到明末,瘦西湖地区一直被主要当作水利、航运用水域,虽然自然景色秀美,文人墨客有不少作品留存,但是在瘦西湖附近建设的私人园林不多。

2.5.清朝和民国期间

清朝一代,扬州成为南北漕运和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在前明的基础上,出现极度繁荣的局面。清朝早期,整个扬州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规模不大,范围也相对分散,扬州城内环绕各个水域建设的园林主要呈现的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但也是这一段时间的文化积淀,扬州西湖得以在清代中叶到清末快速、深入地发展起来。

大部分扬州园林都处于江南园林的成熟后期,基本等同于清朝的中期和后期,清朝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之后,在扬州出现了“争地构园”的繁荣局面,这一段时间扬州园林的发展态势可以用“迅猛”二字来概括。在不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就整体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园林格局[7]。扬州园林中著名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何园则建于清代后期的光绪年间,由当地道台何芷舠所建。

瘦西湖园林在乾隆时期随扬州大流开始大规模建造,到清代中叶到达顶峰,如今现存的瘦西湖园林的经典景观基本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瘦西湖也在清代中叶成为了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但是,迅猛的发展之后,扬州园林也很快迎来了快速衰落,康乾盛世表象之后潜藏的盛世危机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上。进入近代之后,海运以其便捷和廉价的优势,逐渐取代了内河航运的统治地位,扬州也逐渐丧失了自身优越的交通地位,和近代大部分城市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势力的剥削和战争的荼毒下,一部分扬州园林受到破坏,新园林的建设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但在之前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之上,清末乃至民国初年,依然有一些名园出现,例如毗邻个园的逸圃,系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所筑;位于扬州市甘泉路号的匏庐,为民国初年镇扬汽车公司总经理卢殿虎所建。扬州园林在这段时间,呈现出了最后的“回光返照”现象。

2.6.扬州园林的历史发展的整体特点

扬州园林的历史发展由隋唐有人“择地构园”开始,最开始的建筑以寺庙为主,间或有皇家园林和贵族园林[8]。在宋朝,私人园林开始零星出现,但民间的建筑风格开始形成,南宋建立之后,皇家贵族园林和民间建筑相互影响,为扬州园林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元朝扬州园林处于沉寂状态,明朝扬州园林处于发展初期,最终在清中晚期达到顶峰,之后快速衰落,但发展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

扬州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似一波三折,实际上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影响的过程,文化积淀由隋唐开始,在元朝基本成型,政治、经济重心的变化,如果远离扬州,则会带来园林景观的沉寂,如果靠近扬州(主要是盐运和漕运两类重心),则会带来整体繁荣。进入近代之后,文化基础日趋腐朽,走向解体,加上外界政治、战争、产业变迁的冲击,造成了快速衰落的局面。

3.扬州园林的特点

从审美角度来看,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等江南其他地域的园林风格趋近但不趋同[3],从整体文化氛围、园林布景,到细节之处的造园时间、造园者身份、造园艺术、美学境界、空间布局等方面自成一体,有着独到之美。

3.1.扬州园林整体成熟较晚

相比于苏州园林的历史悠久,现存扬州园林的经典景观一般都成园较晚,苏州园林的经典之作沧浪亭成园于宋朝,而扬州园林明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崔伯亨园建于元朝后期,两者之间相差了数百年。扬州园林的全盛时期甚至还在五百年之后的清朝中后期。在整个江南园林中,扬州园林的经典景观成园多半都是比较晚的。

依上文所述,园林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作用,园林何时得以发展,何时达到顶峰,都是由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扬州园林成园时间晚,在一方面,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建筑风格成熟,发展迅速,在短短的清初至清朝中叶几十年的时间内就从发展初期到达了顶峰。而另一方面,清末封建文化的“烂熟”,导致扬州园林中文人传统的清高思想较为薄弱[8],呈现出明显的封建社会盛世危机现象,扬州园林对于娱乐和社交的重视印证了这一点。此外,成园时间晚,让扬州园林达到顶峰后不久,就遭遇了外部的产业革新、战争影响和政治冲击,进而较为快速的衰落下去。

3.2.扬州园林商儒共赏的美学境界

相对于其他江南园林,扬州园林的主人多为富商,例如瘦西湖园林,其主人就多为定居扬州经营盐运的徽商。和其他江南园林由文人所有,追求写意不同,这些自诩为“儒商”的旅居扬州的商人们,除了附弄风雅,保留江南园林淡薄、清新韵味的基础上,多半还希望通过园林向外界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多借鉴了北方皇家园林雄伟奢华的风格[6],建筑雕梁画栋,有较为明显的北方豪宅特征,仿制皇家贵族园林风格较为明显(见图1)。形成了特殊的南北过渡特色。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由于富商的职业特性,其园林经常要扮演社交场所的角色,因此,扬州园林一般比较重视社交功能,会客地的装饰往往力求奢华,会客厅的地板和木具多用红木、楠木、檀木,墙壁和摆具一般有相当精美的雕饰。

这种儒商合一的园林风格最终形成了一种儒商共赏的境界,以个园为例,既有装饰精美,风格相对大气的亭台楼榭,又不乏修竹亭旁相映成趣的石笋、斑驳求拙的黄石假山和零星点缀的白色宣石。甚至于这些豪华的建筑,也有“宜雨轩”、“漏风透月”这种文气十足的雅名。既立声名,又不落入铜臭窠臼,这在其他园林中是十分少见的。

3.3.扬州园林独到的造园艺术

陈从周在《说园(五)》中曾经概括过苏州和扬州园林的异同,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余常谓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健。”这里的“雅健”即指儒商园主营造的儒商共赏的美学意象,既包含了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的写意风格,也包含了北方园林的壮美雄壮[5]。这些在商人出身的儒商主人或他们聘请的文人指导下建造的园林建筑,雅和健之间并没有定式的配合关系,或多或少,非常自由,这也让扬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相对应的艺术风格彼此相似,但各有异同,各具独到之处。

扬州园林造园在叠山方面,由于本地缺少石材,儒商们多利用运盐船从南方运来名贵的石料堆叠假山,因此,扬州园林的假山相对于其他江南园林,品种材质都要多样得多。在理水方面,扬州园林多呈现出明显的北方风格,常常运用“聚集”的手法,营造较大、有波的水体,让水体占到园林的面积的一个大比重,显现出北方式的豪情(如图2),其中瘦西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图片来自网络)

在绿植方面,扬州园林用木广泛,以柳、松、柏、榆、枫、槐、银杏、梧桐等最为常见,并不排斥乔木,虽然其水体面积较大,但森严的乔木让整个园林完全不显得空旷,以个园为例,绿植的全方位包络让面积广阔的园林显得脱离世俗,既不空旷,也不显得局促(如图3),尤其是和柳的配合,阔池配摇柳,给人一种幽美的感受。相比于苏州园林不喜用柳,喜欢用栽花来调节韵味,扬州园林显得更为自由和旷达,不仅用木自由,还自由搭配盆栽和荷花,消除了局促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3.4.扬州园林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扬州园林空间布局同江苏园林主流有着众多相似性[7]。首先,扬州园林非常重视各种布局素材的应用,包括山水、花木、楹联、匾额,利用素材的搭配,或是以小见大,在局促的空间内制造出一种宏大的美感,或是以大见小,以花木的搭配让园林内广阔的水体不显得空旷。其次,扬州园林看重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广泛利用各种草木,将自然风雪变成园林环境的一部分,但又划出一两片静园,装饰精美奢华,仿佛一副森严模样,让这两种风格得以有机结合。最后,则是层次感和主次感分明的布局,扬州园林恪守园林布局“密不透风,空可跑马”的教训,何园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接近一半,却安排妥当,毫无局促拥挤的感觉,在房屋密集的地方,多有池塘以广阔心境,在略微空旷的地方,则施以假山、绿植、小亭(如图4),搭配精美,设计妥当。

(图片来自网络)

4.结语

扬州园林的美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偶然形成的美感,长期的文化积淀,南宋皇室文化的熏陶,对苏州园林、佛教寺庙的学习和借鉴,明清儒商的聚集,脱离了任何一个历史巧合,都无法形成这种介于南北之间,而又不相互混杂的过渡型园林景观。但是,这多个历史巧合,又可以归入历史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变迁和文化沉寂-繁荣的变化规律的必然性里去。

在这种必然性下,扬州园林成名虽晚,却形成了其自成特色的商儒共赏的美学境界、独到的造园艺术、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在繁星璀璨的江南园林、江苏园林中,得以坐拥一席之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参考文献

[1]马承选,王成义.扬州园林的历史文化.吉林农业,,1(7):-.

[2]周武忠.浅论扬州园林.中国园林,,1(2):21-26

[3]杨恒.扬州传统私家园林艺术特征与价值研究--以个园、何园、小盘谷、二分明月楼为例.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4]王静.中国园林分类研究概述.安徽农学通报,,13:-

[5]冯媛媛.扬州园林的“秀”与“雄”.镇江:江苏大学,

[6]李金宇.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中国园林,,1(12):1-4

[7]赵珵珵,过伟敏.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19:59-61

[8]吴薇.扬州瘦西湖园林历史变迁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9]李晓丹,王其亨.中国园林西传研究.学习与探索,,1(4):-

6.致谢

感谢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黄俊教授的悉心指导。

更多精彩请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关爱白癜风患者公益援助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jt/177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