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泰州人,王鹏为什么对扬州的风景如此情有独钟?“我年考入江苏大学美术专业(大专),年从扬州教育学院本科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回到家乡后,秀美的扬州风光一直在我梦里出现。”王鹏告诉记者,“就像郑板桥说的,我梦见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在扬州虽然只有一年,但是扬州是如此地深入我的内心,以致我不禁拿起手中的画笔,来表现她。”
王鹏画的第一个扬州古建筑钢笔画是莲花桥,也就是家喻户晓的五亭桥。莲花桥于王鹏并不陌生,他实地观赏过多次,网络上各个角度的照片也比比皆是。做到了“胸中有丘壑”,王鹏信心满满地拿起笔,在8K大小的纸上进行创作,钢笔刷过纸面的“沙沙”声不绝于耳。两三天的工夫,《莲花桥》跃然纸上。这幅作品,意境表达完美,黑白灰调子表现丰富,虚实相间的手法,把莲花桥南秀北雄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王鹏除了教学,一有空就画扬州,笔触不仅局限于广陵区,还伸到了高邮、宝应、江都、邗江、仪征。
因为工作生活都在泰州,王鹏不可能经常来扬州写生,所以,他广为收集扬州的图片资料,有时为了局部细节的真实,他就请扬州的朋友去拍照片,以求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再加工。
在画扬州时,最难画的是绿杨旅社。然而作为扬州的百年老字号,曾经下榻过多位名人的绿杨旅社又是绕不开的一处名胜。“绿杨旅社这个建筑结构比较满,基本上把整个画面占满了;另外,画面的透视角度大,远小近大的关系,明暗的关系,虚实的关系,都比较难处理。”经过一个星期的创作,由几万笔构成的《绿杨旅社》跃出纸面。
“这幅画耗费了不少心血。它的每一个暗部的勾画都由若干笔触组成,多的多达数万笔。”王鹏告诉记者,“在创作这幅画时,用到了各个规格的钢笔,其中用到笔尖直径最大的是0.28毫米的钢笔,最小的用的是直径0.05毫米的钢笔。在画面上,灰暗的部分通常都是用0.28毫米的粗笔来画,画明亮的部分时就要用到0.05毫米的细笔。”
王鹏在大学学的是美术,走的是常规的创作路线。俗话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头脑。之前,王鹏经常苦恼铅笔素描易掉色,不易保存。为此他一直在考虑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年3月,他在博客上交流绘画心得时,《中国新钢笔画》的主编程庆拾先生建议他尝试钢笔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鹏买了一些相关的书回来,开始利用闲暇时间钻研钢笔画。
由于有着长年累月积累的素描功底,王鹏很快就展露了自己的钢笔画艺术才能,多幅作品被选入《中国新钢笔画》。“钢笔画与铅笔素描的不同点在于铅笔素描可以放开画,技法多,错了能用橡皮修改,而画钢笔画,每一笔都必须小心翼翼,需要一气呵成。”也正因为王鹏功底深厚,他的钢笔画也确实都是一气呵成。泰州籍旅美画家曹俊先生的作品《寻梦空间》曾经在年10月24日,随中国嫦娥5T1号探月卫星顺利登月。王鹏为曹俊先生画了钢笔画肖像,曹俊先生高兴地说:“小画种也能干出大名堂。”
今年刚刚创刊的《当代钢笔画》,在创刊号上“毫不吝啬”地刊发了王鹏5幅钢笔画,这5幅钢笔画全是扬州的风景名胜。王鹏对扬州的那份深情可见一斑。
在他用钢笔画扬州时,他还同时进行其他创作。他的钢笔画作品获得中国国际集邮网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被制作成包含邮票、电话卡、明信片等在内的极具鉴赏和收藏价值的纪念珍藏邮册,在全国发行。记者爱东庆萍
无独有偶近日,一组用圆珠笔绘制的中国古风建筑画走红网络。乔家大院、常家庄园、颐和园……网友们既惊叹作品“美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为出自一个“90后”农村自学娃之手而感叹“后生可畏”。
△《清清谐趣》
作者感言:颐和园谐趣园中饮绿亭。这件作品耗费了巨大精力,是目前自己所画过最困难的作品。
“一坐下来就能画到太阳落山”
今年23岁的刘凯是山西浮山县诸葛村的一名农家子弟,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求学,在外打工两年后,他决定静下心来追逐自己的画家梦想。
“心很静,一坐下来就能画到太阳落山。”刘凯的父亲刘晓军说,妻子务农,自己在外打工,家里经常没人,儿子称这种无人打扰的状态为“黄金时代”。
刘凯的“工作室”就是农家院里的两间小偏房,外间书房用于作画,一眼望去,满是裱好的成品画;里间卧室里,还有二三十张已经用定画液简单处理过的画作。一幅幅“蓝调画”色彩鲜艳、线条细腻、效果逼真……
“这些画都是近一两年内完成的,通过看书、上网与别人交流学习、反复练习后,有了较大进步。”刘凯说。
△《静》
作者感言:一缕阳光明媚地照射在小巷中,显得特别温暖。
△《龙脊》
作者感言:以长城为原型创作出,有改动。
曾在画室学习两个月对圆珠笔分外热情
原来,刘凯并非绘画专业出身,高中时他曾在画室学习过两个月,但因对画室学习不感兴趣就没有再继续学。但他对圆珠笔画的热情却不减,从高中时代的涂鸦,到辞职后“宅”在家里画画,他开始了自学之旅。
记者问他为何这么喜欢圆珠笔画,刘凯回答说,因为圆珠笔笔触细腻、层次丰富、表现力强,不仅能画出厚重的油画效果,而且逼真唯美。
△《历史一隅》
作者感言:画中建筑是山西乔家大院,高墙深宅,老砖旧瓦,很有感触。对这座宅子里的故事也有一点点耳闻,算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奇彩,故名如上。
刘凯指着那幅让网友惊叹的《历史一隅》说,画中建筑是山西乔家大院的一处经典院落,圆珠笔的蓝色呈现了冷色调的效果,配上红红的灯笼,视觉上有一点寒意,既会让人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凄凉,又会让人对晋商曾经的辉煌遥望叹息。
“圆珠笔笔墨一般不可擦去,又容易漏油,非常需要耐心和注意细节。”他拿出自己目前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清清谐趣》告诉记者,该画取材于颐和园谐趣园中饮绿亭,前后花了20多天才完成。“当时觉得拍摄角度具有纵深感,可以体现出咱们古建筑的美。”
一幅画动辄20天每幅都是心血舍不得卖
在刘凯看来,用圆珠笔画画,前期投入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付出是时间,一幅画动辄要画十几二十天。刘凯每画好一幅就会拍照,然后上传至他的微博。近日,由于受到媒体转载而粉丝暴增,不少网友向他求教画画技巧,甚至有人想买他的画,但刘凯说,每幅都是自己的心血,他不舍得卖。
年以来,刘凯的作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给了他很大信心。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向更多人学习。
“我比较喜欢画古建筑,能用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另一种艺术的美。”刘凯说,山西古建筑遗存比较多,他希望用画笔展示更多家乡美景。
唯美扬州,赶快来点,并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来欣赏欣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