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唐诗宋词再现学习欣赏热潮,这是好事,但受限于以前语文课堂教学诗词知识的常识缺失,以及网络古典诗词知识介绍的碎片化,很多朋友常有疑惑,比如:宋词的词牌和内容是否有关?《沁园春·雪》为什么要用“沁园春”?
对于这些疑问,六甲番人在此试举例子解释一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词牌:
牌,本义是实物模型,引申义是题榜名称,宋词的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也就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字,也称为词格、词典。我们知道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又分为平起、平起入韵、仄起、仄起入韵四种格式,合计有八种律诗格式,但是词一共有一千多种格式,大家共不好称为词曲一、词曲二,所以就给这些词调取名,这些名字就叫词牌。
二、早期词牌:
词始于南梁,形成于隋唐,兴盛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词本来就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所以也称为曲子词。早期的词牌名大多和音乐活动相关,比如大家熟悉的《念奴娇》,最早源自唐代天宝年间一位著名的歌妓,她叫“念奴”,据说她的歌声很是动听,有一次唐玄宗亲自作曲填词,让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入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入鸳鸯戏水”,玄宗大悦,遂命词名为《念奴娇》。
也有词牌名源自当时的一些盛会,比如《菩萨蛮》,据说来自唐代大中初年的一次入贡活动,当时女蛮国的使者们“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如同佛家的菩萨一般,当时的倡优因此制作《菩萨蛮》曲,后来的文士依照曲调作词,从此得名。
此外有一些词牌名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反映其立意,比如《渔歌子》咏的是打渔,《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沁园春》咏的是东汉沁水公主的园林故事。
而后来还有一些词牌因为词太出名了就取用词中的字来命名,比如《忆秦娥》,就来源于《忆秦娥·箫声咽》,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相传为李白所作,词中有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再如《忆江南》,原词牌是《谢秋娘》,但是白居易有首同调词“江南好”,其中有句“能不忆江南?”让此词从此改了词牌名。
三、宋代及宋代之后的词牌:
宋代的大部分词人作词大都依照曲调(旋律和节奏)填字,所以也称为填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词意,一般在词牌之后会另外取标题,比如李清照就有一首词叫《武陵春·春晚》,其中的“武陵春”是词牌,而“春晚”是词的标题。此外,宋代也有一些词坛大家比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他们深谙音乐,能按词制曲,这就是所谓的自度曲,比如姜夔就有一首著名的自度曲《扬州慢·淮左名都》。
元明清时期,词人们还能依照曲调填词,但词的内容已经和词牌不相干了,到了近现代,词和曲完全脱离,词牌仅是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为了方便大家填词,也有人整理了每一种词牌的格式,这些词的格式称为词谱,比较著名的词谱集包括清代舒梦兰(字白香)的《白香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的《钦定词谱》。
当代的人们在学习填词时,一般只能参考前人整理的词谱,以及推敲一些著名的词作,比如前文提到的《沁园春·雪》,就是依照词谱《沁园春》的格式要求,以“雪”为题目创作而成,其中的“沁园春”和词的内容并没有任何关系。
我是六甲番人,希望能尽微薄之力传播传统文化,更多精彩,敬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