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熊立群,年出生于泰州姜堰,年起从事乐器制作至今,扬州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无弦堂斫琴坊创始人。扬州市琴筝协会会长、当代知名的琴筝制作家、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古筝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全国乐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民族乐器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副组长、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及民族乐器分会副会长。曾获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扬州工艺美术十佳行业之星、扬州市十大能工巧匠、扬州市十佳民间技师、扬州最美工匠等荣誉。
一台琴,一张筝,一座城。今年2月,央视播出了一档《城市·中国》栏目,在一开始,就用“琴筝”两种乐器,为扬州这座城市,定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古琴之典雅厚重,古筝之清越激昂,的确符合扬州,这座既古老又不失活力的城市。
在艺术上,扬州是“全国古筝艺术之乡”;在产业上,扬州是“中国琴筝产业之都”。两块国字号的“金字招牌”,让扬州的琴筝声名远扬。从演奏艺术的角度看,琴筝在扬州的历史很长,但作为产业,在扬州的兴起不过数十年的光景。而在其中,熊立群不仅是这个产业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今,身为琴筝协会会长的他,更是一位行业引领者。
从小跟随父亲跑江湖因为乐器,来到扬州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姜堰马庄,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走在路上,不时有乡亲对着熊立群打招呼:“回来啦?啥时回来的?”
闭着眼睛,熊立群也能从七弯八绕的老街巷中,找到自家老宅。这是一座临水而建的房子,水面碧波不惊,岸边黄花延绵。可在几十年前,在少年的熊立群看来,就没有这么浪漫了,记忆中更多是出行的不便,“家家户户都有船,出门必须行船,甚至田里种植,都要撑船。”
在那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着很多朴素的家训;如果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那就要学门手艺,一技傍身,就能行走天下。熊立群回忆说,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工,在四乡八镇,凭着一手好技术,很受人尊敬。小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学徒。尽管学徒很苦,但是他很能享受其中,尤其是刨子刨出刨花所散发出来的木香,格外令他着迷。
不大的年纪,熊立群就跟着父亲跑江湖,从泰县出发,一路北上,最远的地方,来到了黑龙江、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一眼望去,遍地是牛羊。在北方,来自江苏地区的木工们很受欢迎。他们心灵手巧,什么都能做,不仅做家具,制农具,砌房造屋,造船箍桶,就连棺材也做。
有年回家过年时,一位曾经的音乐老师,主动找上门来。这位老师还记得,熊立群很早就显现出在音乐上的天赋,以前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的“每周一歌”,他从周一听到周四,就全会唱出来了。这位老师对他说,自己现在扬州一家乐器厂工作了,那里急需制作乐器的师傅,问他有没有兴趣学做乐器?熊立群想了想,那也是木工活,而且离家不算太远,欣然答应了。
“清楚记得那是年的正月十六,过完年了,大家都开始出门打工了。我没有再去东北,而是选择了去扬州。我是骑着老师的自行车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去扬州,我也刚学会骑车;只觉得一路东风,很快就到了扬州。一晃30年过去了,我在扬州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在家乡的时间。在情感上,扬州早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熊立群说道。
初做古筝幸遇“筝父”扬州“小熊”质量保证来到扬州,熊立群开始学做古筝。当时,全扬州生产古筝的厂家,只有两家,产量也不算多。可能是由于有着音乐方面的天赋吧,他一接触古筝,立刻就喜欢上了。一块块普通的木板,经过刨光、打磨、上漆、装弦等工艺,轻轻弹拨,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乐声来。下了班,熊立群也舍不得离开,满屋的木香,满耳的乐声,都让他非常享受。
熊立群涉足古筝之初,也是扬州古筝产业正在兴起之时。
“春风散管弦,歌吹是扬州”,古城扬州是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年年肠断玉箫声,檀板红牙小部筝”“长船高帆一百尺,清音促柱十三弦”“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谁家无画鼓,何处不银筝”,这些诗词都是源于当时扬州生活的艺术真实。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扬州的琴筝艺术、琴筝产业,更迎来了辉煌发展。熊立群说,扬州筝艺的发展初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手抓产品,一手抓培训。制成一台筝,就培训一个学员,走“以教促销”之路。而扬州古城深厚底蕴和音乐文化积淀,让琴筝艺术的发展格外迅速。
年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召开,扬州古筝生产企业的产品首次在大会展销。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空前盛会,它推动了全国的古筝普及和专业教学,给全国古筝事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扬州的琴筝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在首届中国筝会之后,全国出现古筝热,扬州出现了制筝热潮,古筝生产企业逐年增多,内外销渠道不断扩大,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不断壮大。熊立群说,随着全国古筝培训热迅速升温,对古筝的需求量猛增,包括当年最大的古筝生产企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于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到扬州来寻求联营,派出了工艺大师徐振高来扬州做技术指导。要知道,徐振高在业内有着“筝父”之称,现代古筝的很多技术革新,都源自徐振高。名师来到扬州,对于扬州古筝制作技术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熊立群来说,这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了。在那段时间内,熊立群恨不得每天24小时,每分每秒都紧跟在徐振高师傅后面,因为很多对于熊立群来说非常棘手的难题,在徐振高面前就不算问题。这位大师级的人物,其实也是扬州人,他也十分乐意帮助家乡提升古筝制作水平,所以遇见熊立群这样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心里欢喜得很。在很短时间内,他将自己的古筝制作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了熊立群他们这些徒弟。
满地的刨花,燃烧的火炉,沸腾的胶水,熊立群在那个手工年代对古筝的制作,有了最深刻的理解:刨平、粘合、烘烤、上漆、装饰、安装琴码、上弦、调试,看似简单,却融合了上百道工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雕细琢。“一台上好的古筝,音色应该是重而不躁、轻而不浮;刚柔相济、清浊协调。”熊立群说,自己制作古筝的技艺,也在日复一日地打磨中,不断提高。
很快,扬州的古筝产业,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扬州师范学院有家校办工厂,和曲艺团合作开办了扬州乐器厂,熊立群在厂里担任技术总管。他这个总管,其实什么都管。因为真正懂行的人不多,所以每个工序的流程,都由他亲自管理。在这段时间内,外地很多来扬州乐器厂买古筝的老师,碰到问题,都会找乐器厂的“小熊”交流技术上的难题。认定他懂技术、肯专研、有想法。找到他,就是踏实。经过多年努力,扬州乐器厂出产的古筝质量上乘,逐渐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很多外地古筝教师的首选。
下海闯荡饱尝艰辛初心不改终迎曙光和辛劳的父辈们相比,自己不用亲手干活,担任技术主管,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国古筝界小有影响,一切看上去都挺不错的。然而,现实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家庭的经济负担,子女的读书等问题,校办工厂也要面临改制等等……所有这一切迫使他萌生了要自己出来创业的念头。
想到就做,熊立群从扬州乐器厂出来,创立了“金韵”品牌,厂址就在现在的扬子江路边,租的一处集体公房,七间屋子,连带一个牛棚。当时的扬子江路正在施工阶段,到处尘土飞扬。厂房定下来了,一切都很艰苦,连自来水都没通,熊立群和工人们自己打水井,可是抽出来的水是红色的,根本不能饮用。没有办法,只有用板车从附近居民家中用塑料桶买水喝。刚修整好的厂房干了不到一年就被大企业征用拆了,无奈重新找地方搬到裴庄,租用的同样是七间屋子,带一个牛棚。开始附近还是农田,根本没有道路到达厂里,必须要从长长的田埂上穿行过去。晴天还好,要是阴雨天,还没到厂里,鞋底裤脚就全沾上烂泥巴了。
创业虽然艰难,但“金韵”古筝凭借过硬的质量,很快就在业内产生了影响。经过了初期几年的煎熬,熊立群的古筝产业,终于迎来了曙光。在生产逐渐进入正轨之后,熊立群更是敏锐捕捉到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早在年,他就感觉到,互联网营销将在未来将大行其道,于是买电脑学电脑,他花了五万元钱,买下了“乐器”“古筝”等虚拟的关键词,在互联网投资搜索营销。很快,他就发现,互联网拓展了宣传范围,彻底改变了营销模式,很多客商都是通过互联网找到“金韵”,甚至直接在网上进行联系、下单,销售渠道全面打开。
即使是在生意一帆风顺的时候,熊立群也曾走过一段弯路。钢琴是世界乐器之王,如果能够生产钢琴,那就代表着精确制造的档次。为此,熊立群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资金,一手打造了“尚高”牌钢琴。坦白讲,“尚高”牌钢琴无论是从质量还是口碑上,都不输给国内任何一家钢琴品牌。但是在扬州,钢琴生产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撑,如同在孤岛生存。他坚持了10年,最终还是壮士断腕,将钢琴生产设备转移到广东地区,适应当地的乐器生产氛围。尽管如此,在生产西洋乐器钢琴的同时,那种对于乐器生产条件的精准要求,质量管控还是让熊立群受益,中西方乐器制作,还是有相互借鉴的可能。“虽然现在古筝表面上的技术处理基本过关了,但是在一些细微的制作技巧上,我们做得还不如西洋乐器那么精细、美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熊立群说,“不过古筝好就好在它可以和各种乐器搭配演奏,而且声音都很和谐,这也为古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从年开始,熊立群就看到,周边不少人都在弹古琴。相比较古筝而言,古琴的需求虽然小一些,古琴的文化底蕴却极其深厚,前景非常乐观。于是,他创办了无弦堂斫琴坊,和金韵古筝形成了琴筝两条产业。这次,他走对了。如今,无论是“金韵牌”古筝,还是“无弦堂”古琴,在国内外的琴筝界,都是有口皆碑。他旗下的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也成为了扬州琴筝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
作为扬州琴筝领头羊
组织琴筝企业抱团出击任何一个行业,都避免不了同行的竞争。扬州的琴筝产业,开始也是如此。这些年来,扬州的琴筝产业,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注册登记的厂家,就有多家。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作坊,包括上下游的产业,已有数百家之多。厂家多了,难免会有一些价格战、挖墙脚的现象产生。年,扬州市古筝协会(后更名为扬州市琴筝协会)成立,就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协调厂家之间的关系。然而,开始并没有一帆风顺。协会经过几年的磨合,逐步有了好转,经过多次的商讨,协会推举了熊立群担任会长。
从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到整个行业的协会会长。身份的叠加,也给熊立群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不断学习,拓宽思路。从那时候开始,他所要思考的问题,不再是自己企业应该如何发展,而是扬州的琴筝产业,应该走向何方?在看上去还比较繁荣的琴筝产业背后,是否存在隐忧?
“去年在乐器协会开会,在发言中我提出一定要重视工匠。我呼吁乐器协会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设置这样的奖项,对业内的比较优秀的工匠挑选提拔,选出来进行表彰,让他们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和认可,这是极其重要的,提高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些措施的话,我们这个行业就得不到尊重。”熊立群说,在乐器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工匠的缺失。“为什么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技术人才缺口很大,甚至到了青黄不接的程度?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手工业工作。乐器行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工匠在乐器行业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家人心都比较浮躁。都愿意找一些比较轻快的工作,而忽略了工匠的工作,如果整个社会对工匠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何谈工匠精神?现在政府提出工匠精神,虽然是亡羊补牢,但为时不晚。社会更多的人重视工匠精神,这样一来,我们这个行业就有希望了。”
除了呼吁对人才匠心的培养,熊立群更积极组织扬州琴筝企业抱团出击。每年国内都会举行三次大型的国际乐器展览会,分别在广州、北京、上海举行,之前的扬州琴筝厂家都是各自为战,零散各处。协会把这些厂家都组织起来,形成“扬州琴筝展团”。在这个展团中,每个厂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扬州琴筝”。从几年前的广州展会开始,刚一出现,就引起了业内的震惊。如今,就连一席难求的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也对“扬州琴筝展团”青睐有加,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用以陈展。
熊立群带领协会积极组织申报,让“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的称号,落户扬州。在上世纪末,扬州就荣膺“中国古筝之乡”的称号。然而,那仅仅是对扬州古筝演奏艺术的一种肯定。扬州琴筝产业发展至今,每年产量都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稳居龙头老大的位置,获得“产业之都”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扬州,也是国内唯一一个“琴筝产业之都”,对于整个扬州琴筝产业的形象,都有着极大的提升。从艺术到产业,扬州琴筝都得到了国家级的肯定。
熊立群认为,扬州琴筝产业要想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每年举办一次古筝大赛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得到全国艺术培训机构,琴童家长及全社会对扬州琴筝产业的持续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