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聚会的日子。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民间传说,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再一次得到演绎和传承。古城扬州,除了传说,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百索子搭桥——牛郎织女相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大概起源于魏晋年间。传说他们驾云而来,在鹊桥上相聚。说到鹊桥,老扬州认为,是喜鹊衔来的百索子搭建的。百索子,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来避邪给孩子戴在腕上的五色彩线,到了“六月六”这天,大人们会把孩子的百索子取下,扔在屋顶上。而这些五颜六色的百索子,晒了一个月后,就会被喜鹊一个个衔去,搭建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
投针——预测夫君
明朝的《帝京景物略》就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记载。具体说来,在七月初六这天,女孩子们会打来井水和河水,各取一半混合,放到碗里,拿到太阳下暴晒。经过一天多的暴晒,水面会结一层薄薄的水膜。七夕这天晚上,拿出绣花针,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借助微弱的月光,看碗底的投影是什么样子,以此来预测以后的丈夫是从文的还是行武的,是当官的还是做生意的……
赛巧——祈求心灵手巧
《真州竹枝词引》载:“七月俗名巧月,以七夕乞巧也。”。在扬州民间传说里,天空中的绚丽云霞就是织女亲手所织。于是七月初七这天,乘她到天河边与牛郎相会的机会,求赐纺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由此便产生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这一天晚上,姑娘媳妇们要供上水果、茶食,梳洗干净后,按照长幼次序,祭拜织女,向织女乞巧。祈求洗衣浆裳,裁剪织补。
以前,扬州教场曾经是乞巧市。当时,“乞到巧”的媳妇姑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漂亮的手工织品卖。每年一进农历七月,扬州教场的乞巧市就开始了,吸引很多人前来看热闹。
喜喜蛛应巧——预兆好姻缘
蜘蛛在扬州民间也是吉祥物,老扬州人称之为喜喜蛛。喜喜蛛应巧也是七夕的游戏之一。这个游戏可能起源于南北朝。女孩将自己做的针线活放进小竹匾里,有的放应时瓜果。然后捉一个蜘蛛放进去,上面用一块布蒙起来。一夜过来,掀开上面蒙的布,如果看到有蜘蛛网,则预示着会有一段美好的姻缘等着自己。
拜魁星——乞求文章之巧
七月初七,还是魁星诞辰,因而有庆贺魁星生日的习俗,“魁”有“首”之意,古代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就叫做“夺魁”、“抡魁”。旧时文人认为北斗七星为文昌府邸,其第一颗星叫“魁星”。在盛行星象崇拜的古代,人们相信某星主某事,便把魁星当作主科考的神灵予以祭祀。扬州的四望亭,原名“魁星阁”,就是明代江都县学前的“魁星阁”,七夕这天会受到文人的祭拜。
吃巧果人——巧艺在身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在扬州,称为吃“巧果人”。清代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巧果人》:“盛来食品极荒唐,饼饵都成骨相装。我客断非朱粲辈,如何人亦当为粮”。可见吃“巧果人”当时很盛行。
巧果人其实也就是扬州老百姓爱吃的“大京果”,不过是做成人的形状罢了。这种“巧果人酥”是祭拜牛郎织女星的供品。祭拜后,把“巧果人”吃掉,以示自己已经”巧艺在身。
?您的一个动作,也许就能帮他(她)实现梦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