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光年
蹉跎了时间
年的岁月就在这些老巷子里
慢慢流转
……
1夹剪桥
夹剪桥是一条从西南到东北的蜿蜒曲折的小巷。西南与永胜街相交,东北与饺肉巷相接。虽然巷子在城区中心,但是闹中取静,是一条幽静的小巷。
夹剪桥胡月介绍,这里有一处“小圃”,独占西南一隅,曾是清同治户部主事陈象衡的私家宅第。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轴,前后各二进,占地约平方米。
1南门街
74岁的陈立富一辈子都住在南门街,对于南门街历史如数家珍。“老扬州人都知道这样的俗语: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陈立富说,这“十二门”当中就包括“老南门”(也就是安江门)。
传说中,这里是扬州城最繁华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现在走进南门街,街头巷尾仍然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1崇德巷
皮市街东侧的民居群中,有一条名叫崇德巷的古巷,长仅余米,但巷子两旁,有数十栋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风格是清一色的晚清民国风。走进巷子,如同穿越回古代。
其实,对于崇德巷的历史,即使是九旬高龄的老人,也记不得太多。不过,崇德巷似乎也无需人们的翔实的记忆,一抬头,那些风化的砖墙就似乎是在无声讲述它们的历史,或繁华,或萧条,或甘甜,或辛酸,都尽在无言中。
1天宁门街
天宁门街,南头与彩衣街相连,北头穿过马路,便是鼎鼎有名的天宁寺。经历了沧桑变迁,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但是那些见证街巷的故事和人物,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传,在乾隆年间,这就是条相当热闹的街道,乾隆一行出天宁寺后,进入天宁门,沿着天宁门街、北柳巷、南柳巷、埂子街到达钞关码头,因此御林军也曾从这里走过,天宁门街也成了‘御道’。
1下铺街
从堂子巷穿过,途经粉妆巷,便可到达下铺街。上百年前,这条小巷子与南门街直接相连。“香粉莫如谢馥春”,经典国货谢馥春香粉店最初就是从这里起家的。
下图中的小洋楼是在清光绪十八年,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建造。远远看去,这座洋楼与周围的中式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楼为尖顶,呈现出“人”字形,看上去很像哥特式风格。
1大双巷
大双巷,南接流水桥,北至安乐巷,很多街巷都与大双巷相连接,如巷南西侧有一条支巷向西与石榴巷相接;巷中段有一条支巷东接报恩寺巷、西接沙牌坊巷。
走进大双巷,虽然感受不到它的古朴,但能感受到它浓浓的生活气息。它并不是一条直巷,弯弯曲曲的,也并不长,不过四五百米。有关大双巷的历史,文字记载并不多。过去的大双巷,多是普通民居,巷子两旁建筑多是芦笆房或乱砖房。
1马市口
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老扬州口头流传的地名。马市口,斜长的湾子街中段,与灯草行、通运南街交会所在,虽然明朝的马市早已湮灭,但这个古地名,顽强地流传了多年——扬州人的代代口头相传中,留下了这座巷城最初的印记。
1北城根
扬州的许多古街旧巷,地名起得十分有趣。生活在扬州,即使一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从地名上便能领略到这里曾经的模样。北城根便是其中的一处,它在小东门街的北侧,南跨小东门街与南城根相接,北至旧城五巷的东段与小虹桥巷的西端相交。这里曾经见证着扬州电影业的兴盛,徜徉其中,还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安乐巷
安乐巷北接油货巷,南接大双巷,是一条3米宽、多米长的南北向巷道。巷中行人不多,很是清静,听巷内居民说,以前这里多为书香门第。
巷子里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故居,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是扬州传统结构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
1万寿街
以前,这里曾有一座非常有名的万寿寺,街以寺而名。据说万寿寺始建于唐代,有传说此寺初名东隐庵,但不见于有关史料记载,
在清代,扬州有钱人家很多,私家园林也多,园主人总有好几房姨太太,据说那时候有个传统,在姨太太或是儿女中总要挑一人出家修行。“那都是有钱人迷信思想,这样做是为了给家族祈福积功业。
1羊胡巷
关于羊胡巷的由来,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似乎没人说得清楚。76岁的栾老太,久居此地,她曾经听上一辈的人讲过一个关于羊胡巷的传说。“相传这一带有个羊精,化身为老人专门迷糊骗人。时间长了,有一天老人被一位道士打败,恢复了原形。”栾老太说,为此这里就被人们称为羊胡巷。
名字来历千奇百怪,但其实羊胡巷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双桥巷”。据说,在羊胡巷的东段,有相隔很近的两座砖桥,名曰“三步两桥”,这条巷子因此而得名。
1北柳巷
北柳巷西临小秦淮河,是一条宽3米、长0米左右的巷道。北柳巷是一条有着特殊地形的古巷——扬州古城中唯一入巷爬坡、出巷下坡的古巷。
北柳巷南坡和北坡街道两旁,房子依坡势而建。北端坡路的坡顶,有一处民房,民房一侧的墙壁上,挂有一块写有“龙背”的路牌。巷里老人说,这里是扬州古城的最高点。
汶河小学北柳巷校区是董子祠旧址,学校大门上,悬挂着“正谊明道”匾额,是扬州人为纪念大儒董仲舒,于年9月重制挂上的。
1大武城巷
这里有着两百多年的回忆,有着老扬州最真实的生活,几乎成了“扬州小巷”的标志地,它就是“最扬州”的大武城巷。
大武城巷位于广陵路中段南侧,是一条宽2米、长米的南北向巷道,北通广陵路,南通丁家湾,巷内高墙深院。听老街坊说,这里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典型的扬州小巷。在巷中部东侧还有一条东西向、四五十米长、东端不通的小武城巷。
驻足在大武城巷6号,看上去是扇双开大红门,且设有金色门把手,但其实就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单开门。而这门后更是藏着个古色古香的袖珍园林。
1观巷
提起东关街、琼花观,在扬州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与它们仅仅一步之隔的观巷,虽屡有游客穿行而过,却似乎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据介绍,“观巷这一名字来源于一个叫‘观郎’的当地人。隋末时,农民起义军进入扬州,市民都欢呼雀跃,所以‘观郎’就参加了起义军,后来不慎被隋军抓到,遭到严刑逼供,隋军想让他招供首领,他宁死不从。为了纪念他的英勇无畏,扬州老百姓就把他住的巷子取名为‘观巷’。”还有的人说,这里是隋炀帝观赏琼花经过的巷子,因此这里被称为“观巷”。
81岁的老人陶海扬并不认同这些传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观巷人,对于这一带的历史了若指掌,最近还在编纂“东关街的33个故事”。他认为,这里是因为靠近道观而得名。
1南柳巷
老扬州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扬州城是被一条龙脉所护着的。这是老扬州人对扬州的美好祝愿,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南柳巷与“龙背”所在的北柳巷只有一街之隔,它被称为“龙之脖颈”。
“这里每一家都是从四合院改建的,分为前后两进。”南柳巷70多岁张老在屋中用手比划道,“这里每巷四家一家连着一家,相连的两家共用一道墙,在民间被称为‘连体四合院’。
1九巷十巷
旧城九巷在今文昌中路北侧,南接仁丰里,北至十巷,西接院东街,是丁字形巷道。
60岁的冯其昌一直住在九巷,守着冯氏老宅。冯氏住宅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冯老说,这个老宅是清代的老祖宗建造的,当初有五进,三进住房。“可别小看我们这老宅子,当时建造就花费了多工日,里面的摆设可气派了!”听说电影《老残游记》拍摄还曾选中此古民居作场景。
十巷是一条十字形巷道,它的一横东自务本桥西,西到福寿庭,一竖与一横十字相交后,南接九巷,北至阮家大院,再向东北折到大东门桥。
1地官第
地官第,东与观巷南端相交,西与三祝庵街相接,短短不足百米长的老街,就被汪氏小苑、丁氏住宅、马氏住宅三座大宅门占去了一大半,形成了盐商不折不扣的“大宅门”群。
据史料记载,丁氏住宅原归清代咸丰年间的廉州知府张丙炎所有,民国期间为丁敬臣所得,丁敬臣曾是山东悦开煤矿经理、青岛商会会长。而扬州女才子、知名女画家李圣和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十年也正是住在这里。
与丁氏住宅毗邻的还有马氏盐商住宅。据了解,马氏住宅为汪氏、丁氏、马氏三大住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老宅子,占地七亩,前后六进,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火巷,后边是花园,有假山、水池和六角亭。
汪氏小苑,是安徽盐商汪竹铭所建的豪宅,古朴雅致而不失富贵之气,园内有船厅、花厅、书斋、精舍、假山、鱼池、花草、树木。
1青莲巷
青莲巷在苏唱街的北侧,是一条一两米宽的丫字形小巷,北通左卫街,西通犁头街,南通苏唱街。据说青莲巷的名字,与诗仙李白有关。相传诗人李白来扬时,住过此巷,而“青莲”是李白的别号,此地遂称为“青莲巷”。
传说总归是传说,青莲巷真正出名是因为大盐商周扶九曾住在这里。在扬州赣商中,周扶九名气很大。他是江西吉安人,少年时因父亲早卒,家贫如洗,全靠母亲辛勤抚育长大,十几岁时尚无职业,母亲让他到湖南长沙寻其伯父谋生。周扶九伯父在长沙一家绸布庄做管事,之后机缘巧合下,在扬州做起了盐生意,由于谙熟“盐票”行情,很快暴富起来。
走到青莲巷19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磨砖大门楼,呈凹字形,磨砖砌筑,缀以砖雕。走入发现是一方大院,四周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环抱,气势非凡。这里曾经是周家豪宅。
周扶九故居代表出入平安的地砖
1犁头街
在青莲巷的西边,有一条特别的巷子犁头街,它形制奇特,在扬州古巷中,很是罕见。
一般,扬州老城区的街路大都呈东西与南北走向,斜交叉的路较少,而犁头街硬是在垂直相交的两条马路之间,插上一条窄窄的斜街,辟成楔形街区。它西南与砖街相交,东北与左卫街西段相交,由此左卫街向西又与砖街的北端直角相交,这样三条街就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状如犁头,故曰“犁头街”。
1凤凰桥街
位于城北的凤凰桥老街,远在唐代就很出名。走在老街上的过客,大概总能找寻到老扬州的记忆,不时飘来的牛肉汤的香味、色香味俱全的猪肉头……似乎都会让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凤凰桥街口住了四十多年的方先生说,南北跨于漕河的迎恩桥就是以前的老凤凰桥。在迎恩桥附近还能找到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道:“迎恩桥,俗名凤凰桥,始建于宋代,清雍正五年()邑人陆时达重建为砖桥,有过桥亭,上可走车马,下可通舟船。乾隆皇帝南巡,临幸北郊,必经此桥。”
历经繁华的老街,虽然几经变迁,但是现在仍然绵延数百米,在这里仍然能够寻找到最热闹的生活气息。
1金鱼巷
扬州不但养殖金鱼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还是中国宫廷金鱼发祥地之一,鼎盛时曾销往多个国家。因为金鱼,扬州有以金鱼为名的巷子——金鱼巷。
据说,这条巷子原先是盐商养金鱼之处,金鱼巷由是得名。
1甘泉路
作为扬州古城的一条交通要道,甘泉路与国庆路一道,是扬州曾经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如今的甘泉路,走的是“晚清民国风”路线。
一位92岁的老太太说,甘泉路上的房子,原本大多是普通民房,“不过,也有不一样的房子,如甘泉路40号,就是一幢中西结合的楼房。“这个房子,非常好看。”在房子西侧墙面上,挂有“蒋记盐号”的牌子。不过,老太太说,“蒋记盐号”应该是很早的事情,她记忆比较清晰的是,这个房子曾经卖过冷饮。
1国庆路
国庆路,古城扬州曾经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与其他商业街一样,旧时国庆路各商家的格局大多是“前店后家”和“前店后作”。随着时代变迁,沿街商铺“前店后家”和“前店后作”模式已基本消失,大麒麟阁成为唯一一家“前店后作”的店铺。
国庆路诞生于年,在此之前,只是一条并不直的石板街。年开始公私合营,到年后,很多“老字号”开始在国庆路上设店,比如菜根香、光明眼镜、紫罗兰理发店、中国照相馆、吴正泰香店等,国庆路形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下图是中国照相馆,曾经等待拍照的人就坐在这张长椅上。
1安家巷
安家巷南起东关街,北到城脚跟(盐阜路)。因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大,安家巷其实是前安家巷和后安家巷两个巷名的统称。
安家巷因安歧居此而得名。安歧是乾隆年间的人,是两淮盐商的总商之一。当时两淮盐每年运销万引,安氏占30万引,他死后,安家衰落,家产变卖,加上后来城市格局不断变化,不仅有关安歧的建筑荡然无存,巷子的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花园巷
花园巷是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子,位于徐凝门街中段西侧,东起徐凝门街,西至居士巷。一长者说,花园巷曾经是一条很有名的巷子;巷子两边,是扬州的“别墅区”。
扬州的巷子,有长有短。花园巷,无疑是短巷,长不到米。花园巷又是“窄巷”,宽只有2-3米。清代,扬州园林进入鼎盛发展时期,花园巷就是“集大成之地”,“棣园十六景”、“片石山房”等都是一等一的园林大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园巷见证了清代扬州私家园林的最后辉煌。
1皮市街
皮货自古至今都是时尚、高雅的象征。历史上富庶之地的扬州,当然少不了皮货生意,并最终形成了“皮货一条街”。这街道,便是皮市街。
6年的一次改造,让皮市街这条老街巷成为居民议论最多的街道之一。改造后,这条宽11米、长米的街道,中间铺上了花岗岩麻石。
扬州最早的基督教堂在皮市街。同治五年(年),英籍传教士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率领16人到中国,分别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设立教会;戴德生抵达扬州后,在皮市街27号建中式楼房两幢,前幢为教堂,是内地会教派,内地会女宣教士总所也设在里面,这是扬州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小编联系获得授权)
为辛苦的小编点个ZAN呗!然后点右下方“写评论”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