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老人在去世时给孩子留下一大笔财富才是好的。给子孙留下大笔的财富对子孙果真有好处吗?
当然合法继承了祖上的遗产,自己瞬间拥有了大量的财富,表面上是一件好事,可对自己的进取心就是个打击了,因为自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我为什么还要那样的努力呢?再说不是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自己在使用时绝对不知道珍惜,很容易形成挥霍的坏习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祖上留下大量遗产对子孙并非好事。
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享受财富,而是品尝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和失去的酸甜苦辣。你给子孙留下了巨额财富等于啥都替子孙准备好了,实际上你是剥夺了儿孙努力奋斗创造价值的权利,满足的只是你自私的放心。对儿孙的大爱就是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和教养,严格的历练和无尽的智慧,还有父母勤勉努力的榜样。
我们来看看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家人视为宝贝,取名小宝,按人之常情,老年得子当然对之应该宠爱有加,可郑板桥却不那样做,他在山东潍县做官,总是写信告知家人,不要宠惯孩子,要让孩子自强自立,有仁爱之心。
郑板桥在病危时还不忘教子省儿,弥留之际他把儿子叫到床前,非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并吩咐不要厨房的师傅帮忙,从来不会做饭的郑大公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做好的馒头端给父亲时,郑板桥已经撒手西去。儿子捧着馒头放声大哭,下人将一张纸条交给了公子,只见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儿子看完这才明白父亲让他做馒头的用意,这是父亲告诫自己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靠父母。
郑板桥廉洁自爱,对子女严格要求,临终教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笔精神财富。他在临终前考虑的不是给子女留下多少钱财,而是教育孩子,求人不如求己,要学会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
在我们的生活中,疼爱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溺爱娇惯,那就是一种任性表现,不利于孩子成长。有一些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身上染有严重的骄娇二气,骄傲自满看不起他人,娇生惯养吃不得苦。
我们熟悉的歌唱家李双江,老年得子,可他对孩子李天一是溺爱娇惯,使得李天一蛮横任性,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错再错,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尽管后来李天一已经知错改错走上了正道,但这已经成了我们娇惯孩子的深刻教训。
再看看年前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教子法。在这位林大人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儿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儿多财益增其过。简单一幅对联,道岀了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子孙的道理,说明了林则徐真是悟透了教子的真谛啊。
是啊,如果我的子孙像我一样有本事,那就根本不需要给他留下钱财,因为他凭自己的本事就能生活,如果给他留下了钱财,那就削减少了孩子战胜困难的志气和智慧,大部分人都会被不劳而获的财富所荒迷。如果子孙是平庸之辈,那就更没有必要给他留钱财了,因为他愚笨没有能耐,你给他留下钱财,让他在财富的安乐窝里更加颓废,一辈子彻底就完了。
郑板桥和林则徐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闪光的一页,他们对待子孙后代的态度以及教子的经典故事也是我们教育后人的精神财富。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财富确实是好东西,多少人做梦都想拥有它,但要记住,想拥有财富,你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智慧去争取,任何不劳而获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包括从祖上那里继承遗产)。
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的对联,实际上他一点儿都不糊涂,反而清醒得很。万贯家财留给后人,会使后人颓废以至全部败光,有时候还会招惹是非,但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家教却是潜在的无价之宝,它能影响和教育后人传承优良的家风,保持勤勉的本色,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生活的技能,后代子孙的人生之路就会更加充实,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