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怪”——“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第二期展览迎来“大上新”,第二期对首期展览中的80%展品进行了更换。
第二期更多地运用了对比展出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八怪’艺术特点。除了有对“八怪”同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还有不同人之间的同题材作品之间的对比。陈展方特意将华嵒、李鱓、边寿民差荷花题材的作品对比陈列,是第二期展示的亮点之一。
今天就一览扬州八怪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绰绰风情。
华嵒和李鱓的均为荷鹭题材的作品,虽然这二人曾同学习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南田的风格,但是之后二人因为个人境遇不同、追求不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个人风格的画风。
华喦荷花,追求自然意趣
华喦(-),字德嵩,号秋岳、又号新罗山人、新罗生、白砂山人,别号东园生、布衣生、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人。华少时酷爱绘画,常替人作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画,还在寺堂庙祠画壁画。花鸟画最负盛名,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既有大局的的挥洒简逸,又有细节的精微描写。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华嵒的作品更加追求自然写生的一种意趣,鹭羽毛比较丰满,其姿态、形象都更加生动,荷花也是十分具有艺术表现力,相比之下,这个时期的李鱓则比较追求一种文人意趣了。
只羡鸳鸯不羡仙,再来欣赏一幅展馆之外的作品。
《荷花鸳鸯图》绢本设色明洁淡雅,刻画入微。水畔一对鸳鸯用近乎工笔的手法表现出来,神态生动,顾盼传情。
李鱓荷花,前后期大不同
李鱓(-),清代书画家。鲜,一作觯,宇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圣祖康熙五十年()单人,曾为宫廷作画,后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以忤大吏罢归。
李鱓喜欢、擅长画荷,瘦荷、枯荷、残荷,继承了八大的传统,银钩铁划,富有力度,展示了他们桀骜、郁勃的心态,但同时在笔墨上又趋于圆润,有石涛影响的痕迹。李鱓所绘莲花莲叶莲池塘均以没骨法写成,朴质天真中寓万千妩媚皎洁之趣。
因在扬州见石涛作品,遂用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一变。我们欣赏展馆之外的一幅作品。
清李鱓《墨荷图》
李鱓作《墨荷图》已近六十岁,早过知天命之年。他常感慨人生,寄情于诗画,寓其生平遭遇和心态。宋朝周敦颐撰《爱莲说》,将莲荷比作“花之君子”,李鱓两度被革科名,为官时廉政爱民,却因得罪上司又遭贬,便以莲荷自喻,抒发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此图展现了经受暴风骤雨洗礼之后的荷塘一隅。残破的荷叶或随波浮沉,或濯然独立,出污泥而不染,亭亭静直,香远益清的荷花在叶片中掩映成趣,清妍研优美,参杂其中的苇草遒劲飞动。用水墨阔笔铺染的荷叶片,硬朗而丰腴,花瓣尖端用浓墨复勾,清新幽香,用中锋写出荷茎、苇草、荷花的圆浑体质,浓淡干湿,轻重缓疾同时兼用,整体笔墨虚实相生,烘染出恬淡宁谧的氛围。
边寿民荷花,野趣天成
边寿民(-),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
“是色是香皆可画,忘人忧处最难描。”边寿民这一件以荷花为主题的作品中,同样是充满了自然野趣,
再来欣赏一幅展馆之外边寿民的《插画最是插荷难》。
边寿民(-)瓶花
水墨纸本立轴
×44cm
《新荷》(清边寿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人对荷花有一种很深的情结。三人同题作品放在一起展示,也令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到“八怪”不同的画风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