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张秀芳剪下云出岫纸上妙生花扬州文化名

人物名片

张秀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她自幼学习剪纸,作品精灵秀雅、巧夺天工,传达出浓厚的文人审美意境。年,其作品《鹤舞云霄》获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11月,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高奖“山花奖”。她为扬州城庆年专门设计制作的剪纸《繁花似锦》获“百花杯”金奖。

扬州剪纸,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年,扬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的剪纸从中国走向了全世界。

张秀芳,扬州剪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13岁就跟叔父张永寿学习扬州剪纸,如今已从业59个春秋。她的剪纸艺术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赏识,她曾经五次远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地进行剪纸表演和艺术交流,她将扬州的剪纸艺术带到了世界,无论到哪里,她都倾心于创作“扬州烙印”,为自己和剪纸打上“Yangzhou,Jiangsu,China”的标签。

扬州剪纸是南派剪纸杰出代表将剪纸绘画书法等融于一体

在中国,剪纸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纸产生之前,世人就开始采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而中国最早发现的剪纸作品,是在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墓群中发现的五幅团花剪纸。

扬州是南派剪纸的杰出代表。唐宋时扬州造纸业兴盛,扬州拥有较大的造纸作坊,生产了大量质量很高的贡纸,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扬州剪纸与扬州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唐宋以来的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绎出许多风流,谱写下多少名篇。扬州剪纸善于将诗文中的奇花异卉表现出来。以花卉为主,也成了扬州剪纸的传统题材。

明末清初,进士包壮行将剪纸与灯彩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了“包家灯”。扬州的剪纸的注重装饰性,由此可见一斑。清代以后,随着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在扬州城的市民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清代中期的包钧,将剪纸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发明了剪画;清代晚期,张氏将剪纸与刺绣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推崇素色剪纸,所剪花鸟更富神韵,为刺绣艺人拓宽了再创作空间,被人们誉为“扬州花样”。

到了当代,张永寿师从自己的父亲,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上世纪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他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一个更高、更宽、更有深度的境界,年,张永寿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本朋友称誉他为“人间国宝”。

可以说,扬州的剪纸将剪纸、绘画、书法等技艺融于一体,也是扬州文化的集中体现。年,扬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的剪纸从中国走向了全世界。

她在剪纸艺术上别开生面让剪纸进入厅堂变为艺术品

对于张秀芳来说,张永寿既是自己的叔叔,也是自己的师傅,作为张氏剪纸的第六代传人,她在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创作实践,既继承了张氏剪纸的民俗性,又有所突破,“剪刀如画笔,剪纸如绘画”,在她的剪下体现出豪放明快的格调,别开生面。

在张秀芳的家中,74岁的她用的剪刀依旧是50多年前的那一把,历经沧桑依旧锋利无比。只见她屏气凝神,剪刀似蝴蝶飞舞,几秒钟的时间,一朵绚烂的花朵就开在了手心中。

对于剪纸的模糊认识,其实从张秀芳6岁起就开始了。

张秀芳祖辈都是做剪纸的。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祖母每天坐在床边剪花样,蝙蝠抱寿桃、喜鹊立梅梢……各种图案可谓是信手拈来。这也是张秀芳童年见得最多的场景。花样剪好后,祖母总是小心翼翼地藏进“包袱头子”里,第二天便挎着“包袱头子”早出晚归,将花样贴到布样上,送给绣娘。

那时候的张秀芳,尚未想到自己会与这些剪纸结缘一生。

从前的扬州剪纸更加重视实用性。那时候祖母所剪的花样,不外乎帐簷、枕套、拖鞋的纹样。

而张秀芳的创新是在追随师傅张永寿“张氏剪纸”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让剪纸由过去的帐簷、枕套、拖鞋的纹样,进入了人们的书房厅堂,变装饰品为艺术欣赏品。”扬州学者朱福烓如是说。

为了增加新的创作题,张秀芳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大文豪郭沫若曾于年为张永寿的《百花齐放剪纸集》题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高度评价了张永寿的剪纸艺术。世人都知道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张永寿的,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也从另一方面给张秀芳的剪纸艺术带来了创新的契机。“后来在出版《张永寿剪纸集》时,厂里的负责人就建议将诗句原样剪出来。”这是一次挑战,张秀芳回忆,当时他们就模仿放大照片的方法,将字体一点点的打格子放大,再进行修剪。

相比较于剪图案,剪字更难,既要剪出字体的笔锋,还要保证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剪的时候屏气凝神,丝毫不能大意。”出来的效果大家都很满意。

也正是张秀芳剪纸时,追求字体的细致,布局的完整,让她剪出的字体呈现出了精彩的灵动感,立体感,她也曾将朱福烓的一张书法条幅,转化为剪纸作品,朱福烓看后评价称:“张秀芳剪的比我写的好。”

退休后剪纸艺术又有新突破冲破传统束缚,走向“写意”

年,退休后的张秀芳被返聘到中国剪纸博物馆。也正是在那一年,她的创作有了极大的突破,在她的剪刀下,剪纸在不断地追求极致。她也开始了大幅整体性作品的创作,其剪纸由民俗性上升到了艺术性。

要论其中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到她年的作品《晚霞》,张秀芳冲破了传统的剪纸物象形的束缚,让剪纸艺术走向“写意”的新境界。

张秀芳的侄子酷爱收藏,收藏了一幅白粉画《打猎归来》。没想到张秀芳竟然对这幅画“一见钟情”,甚至借回来仔细欣赏。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极具创新的力作《晚霞》。

剪纸《晚霞》从题材到创作手法,都突破了扬州剪纸的传统。这幅剪纸表现的是夕阳西下时,满载而归的猎人骑马而归,拓展了扬州剪纸传统的花鸟鱼虫的题材,在创作手法上,也突破了扬州剪纸写实的传统,一方面,正面展现骑马的猎人,极具画面震撼力,而倒三角的结构,更彰显了力量感;另一方面,张秀芳又对图案进行了抽象地艺术加工,在画面两侧布置了多个象征打猎武器和日月的抽象图案,更有民族性,更有装饰画的特色。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张秀芳对扬州剪纸艺术的大胆创新突破。

为了庆祝扬州建城周年,张秀芳特意准备了作品《繁花似锦》,不仅在尺寸上有了新的突破,以大幅的方式,选用桃花、莲花、桂花、梅花集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卉,以示四季的轮回,时代的变迁。在艺术风格上也是有了高的追求,整体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形式,营造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花卉场景。创作时,她特意请人作诗、题词、盖印,从而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

不断提升剪纸艺术的内涵价值为扬州剪纸进军收藏奠定基础

随着近些年来扬州剪纸的发展和知名度的越来越高,扬州剪纸在收藏界的热度也不断攀升。

扬州剪纸走入收藏领域,张秀芳功不可没。

春天里万物复苏,三月里的琼花、海棠、茶花、玉兰开得鲜艳欲滴,最能反映扬州之美。其中的琼花还是扬州的市花,代表了扬州的味道。

张秀芳产生了用“花”来表现扬州烟花三月的想法。

其实,扬州的传统题材受清代文人的影响,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张秀芳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她查阅了不少资料后,决定用琼花、海棠、茶花、玉兰为主要表现对象,挣脱了传统题材的束缚,以组合的方式,表现了百花在春天竞相开放的场景。

为此,张秀芳只要一有空就会去瘦西湖、荷花池公园等地,静静地坐在树下,一坐几个小时,就为了观察、感受这些花草生长时的姿态。“观察时间久了,我现在甚至能一眼就看出两株玉兰的不同花期。”为了赋予《烟花三月》最好的精气神,她在创作聚精会神,时常常听不见周围人的讲话,也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她已经把这幅作品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生命。

凭借着精彩的构图,完美的手法,《烟花三月》获得了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在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这套作品又不负众望再次摘金。现场一位来自山西大同的买家以4.6万元的高价购得,这也刷新了扬州剪纸身价。

名声越来越大,追捧和赞美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张秀芳依然像几十年前刚开始接触剪纸的时候一样,潜心创作,一丝不苟。无波无澜,却是那样的真实。

走出国门宣传推广扬州剪纸精湛技艺赢得全球“粉丝”

年,德国工业重镇科隆,里三层外三层的参观者将张秀芳围得水泄不通。

剪刀在张秀芳的手上自如穿梭,几分钟的时间,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抱竹子就剪好了。第一天的表演,让当地人啧啧称奇,现场甚至有人质疑:“你的手,你的剪刀是不是和别人的不一样?”也有人说,“你的作品是不是用机器刻印好的?”

菊花、狗熊、猫咪……手到擒来,人们对于她的“剪下生花”佩服得五体投地。

科隆,是张秀芳出国展示扬州剪纸文化的第一站。她也是当时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女剪纸艺人。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没出国之前,她甚至紧张地睡不着觉。夜里在床上辗转难寐时,她就反复地思索,在国外如何演示扬州的剪纸艺术。

何不就现场表演徒手剪纸?这样的想法,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直接剪纸而不打底稿,是很难想象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张秀芳起早贪黑地练习,挑灯夜战,夜里2点家人起床时还能看到她在灯下举着剪刀比划的身影。“剪出兴致来,熬上一整夜的时候也是有的。”

这一练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在科隆,练习的成果出来了,表演的时候她的身边永远围满了对中国剪纸感兴趣的人,每剪出一个作品就立刻被观众“抢”走了,“原定2个小时的表演,几乎每天都要拖到10个小时以上。”为了满足外国朋友对于中国剪纸的好奇心,她还被邀请到当地的电视台进行演出。张秀芳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科隆的电视台表演了徒手剪纸,有梅兰竹菊、狗熊猫咪等二十多个品种。

在科隆,市长也特地来到张秀芳面前,握住她的手说:“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精美的剪纸艺术,你让我们的观众感受到中国工艺的伟大魅力。回国后,请代表我们,向你的同事问好。真诚地欢迎你下一次再来为我们表演。”

这次的表演,也让她收获了无数的外国“粉丝”,前几年张秀芳还曾经经常收到过国外粉丝寄来的照片、信件。

此后,张秀芳屡次代表扬州剪纸出访,她的剪纸在美国和日本等地都获得了盛誉,甚至有人称她为“电脑式的东方艺术家”。

13岁开始踏上了剪纸之路从小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秀芳从13岁开始,就踏上了剪纸之路。

上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大好,张家子女众多,生活更是贫寒,“冬天睡觉盖的‘海蜇头’,夏天没钱就得卖了,来年冬天再买来”,但是张秀芳从来没有抱怨过。

小学上了三个学期,家里生活日渐艰难,“红领巾的钱都交了,但是还会被父亲领回了家。”

年,张秀芳13岁的,恰逢政府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ms/641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