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我的家乡奔小康扬州木偶穿行于传统与现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本文转自交汇点新闻

“抗战时期的四个孩子,受铁道游击队的鼓舞,组成‘小小飞虎队’,迎击敌寇……”

8月19日晚,扬州木偶研究所的最新剧目《铁道小飞虎》于扬州大剧院首演圆满成功,演员们一字排开,带着木偶向台下的观众们鞠躬致谢。这是扬州木偶研究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精心筹划的红色题材剧目,也是江苏省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8月19日晚,《铁道小飞虎》的演员们向观众鞠躬致谢

扬州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扬州杖头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木偶文化在创新进取中不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编排出一批优秀剧目,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新创剧目:多元融合带来全新体验

据《铁道小飞虎》的舞台设计与木偶设计胡万峰介绍,剧目既利用了传统木偶表演的优势,又融合了现代手法,是扬州木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探索。

在木偶设计上,本剧不再囿于传统的杖头木偶,而是融合了托偶、桌偶、软偶和文乐偶等多种形制,根据表演需求选用不同的木偶。如在第四场“智取微山湖”中,主人公先以托偶的形式登场,与真人大小相当。躲在草丛里时,则托举着传统的杖头木偶。当下水潜泳时,为了表现灵活的水下动作,表演者们便改用小型的铁枝木偶。

在置景上,本剧也抛弃了传统木偶戏的舞台挡板,改用高3米的火车头作为背景,使火车进站、水上阻击战等场景变得更加生动;此外,本剧还借鉴了现代剧的表演方式,加入灯光、烟雾、投影等烘托氛围,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演员们在彩排图源:扬州木偶研究所

这些创新的背后是台下不断的摸索与研磨。《铁道小飞虎》的主演梁苏荣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大量使用托偶进行表演,这是一种特殊的木偶形制,尺寸与真人相当,且只有上半身。演员需要一边操纵,一边腾挪移动,以求达到人偶合一的效果。这相比梁苏荣以往表演的杖头木偶更为费力。

不同的木偶形制需要不同的灯光和舞台调度;人物从一种形制的木偶转换为另一种形制时,如何不穿帮、不显突兀,这也需要演员们不断地摸索和调整。排练时,表演者们反复确认舞台点位和动线,以获得最佳的表演效果。

提及新创剧目的演出时,扬州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表示:“在全民奔小康的当下,我们希望木偶戏不仅仅停留于演出的片刻,还要能起到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积极文化导向作用。”可以说,戴荣华的这一观点已经在横跨老中青三代,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木偶研究所)的名演职人员之间形成了共识,他们要借新时代的发展契机,探寻出木偶文化的创新舞台。

木偶制作:求精求新助力产业迭代

为了更贴合《铁道小飞虎》故事情节,木偶制作上也采用了新工艺。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上,木偶制作者们不仅贴合时代发展脉搏,更基于人物的性格和特质,如强子的机敏、虎头鲨的憨直、月季的善良、狗娃的勇敢等。在木偶的材质上,制作者们特别选用了略显黝黑的褶皱材料作为人物的皮肤,以表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苦。

木偶化妆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以往木偶的妆容是直接画在木偶上的,但在演出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反光,导致台下观众看不清人物神情的问题。如今,研究所的制作者们改用海绵去拍,慢慢拍出人物的纹理感觉,使木偶形象更具层次感,真正达到“不是真人,胜似真人”的效果。

戴荣华在制作木偶图源:扬州木偶研究所

55岁的戴荣华坚持在设计制作一线。30多年来,从砸泥巴、糊报纸、锯木头、敲钢丝等“下手活”开始,到素描、泥塑、木雕,再到独立造型设计、木偶制作、人物装置……制作木偶的每一步都由他亲手完成。

在他看来,扬州杖头木偶的保护固然重要,但在制作和演出上的创新发展同样不容忽视。怎样将传统杖头木偶更好地为年轻人所喜爱、让更多人看到了解传统的非遗文化、如何让小木偶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求精求新”这四个字。

近年来,扬州木偶创造出一批新的木偶形制:如木偶剧《葫芦娃》中的连体偶,由木偶和演员连在一起进行表演;《神奇的宝盒》中的三人合纵木偶,由三个表演者一起控制,让木偶更加灵活多变。

新的材质也被运用到木偶的制作中。在广东卫视《木偶总动员》登场的荧光木偶,将LED灯带缝制在木偶身上。同时,扬州木偶也在尝试跨界合作,与常州恐龙园合作的恐龙木偶,使用硅胶和真皮材质打造恐龙形象。与此同时,扬州木偶也接受订单制作杖头木偶。在创新中和时代接轨,逐渐成长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承包了国内近六成的木偶制作业务,不断推动经济创收。

非遗传承:于困境中实现新突破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演出行业进入了寒冬期。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木偶研究所)在疫情期间潜心学习、转型升级精细化木偶制造;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出击开启全国巡演模式,开拓传统非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新创剧目《铁道小飞虎》便是在此期间排练而成的。对于他们而言,因疫情而停摆的演出季,转而成为了创作季。此外,扬州木偶研究所特别排演了《口罩歌》,致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用传统杖头木偶的形式来宣传防疫知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献一份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线上形式和观众分享图源:扬州木偶研究所

扬州木偶还在尝试“触网”。坚守非遗文化的匠心,以新平台为传统杖头木偶赋能。当下,在各大视频平台上都可看到扬州木偶戏的影像,领略到木偶文化的别样风采;扬州木偶还尝试跳出舞台——微电影《一字诗》全程由木偶表演、实景拍摄。

据扬州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介绍,由于影视剧的发展,木偶戏曾陷入困境。但通过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扬州木偶文化逐渐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部像《铁道小飞虎》这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木偶剧。

一系列新创剧目的推出在展示传统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演出时每一场次的上座率也体现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衷和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

扬州杖头木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立足传统,砥砺前行。通过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交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形成坚实的文化支撑,构筑小康路上的文化自信。

作者

游清清郑一昊蒋雯丽

指导老师

宗戎庄曦

编辑

华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ms/7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