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伏强: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扬州国画院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扬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以及各种国家级、省级美术大展中。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专业美术单位、机构收藏。
在扬州画坛,鞠伏强有个“鞠大”雅号,并与朱旭、高顺康、郭荣并称“四大金刚”。对于山水、花鸟、人物诸科,鞠伏强可谓样样拿手,但人们最熟悉、最喜爱的还是他的“鞠家山水”。鞠伏强以手中笔墨,饱蘸真情、运以巧思,于勾皴点染间奏响了一曲曲“天人合一”的山水精神交响曲。“鞠家山水”个性鲜明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春山积翠欲初晴》《春林远岫云如画》《春江烟云》《云壑秋风》……鞠伏强以一支灵动妙笔,将江南的烟雨、湖山的胜景,一一纳入笔中、展于纸上。无论是四季山水、还是扬州园林,都有着鲜明的鞠氏印记与“鞠大”个性,是实景山水,也是心境山水,更是鞠伏强的心印所化。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曾评道:鞠伏强是众多明智的中国画家之一,他走出传统的误区,冲破了地缘文化的束缚,以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他心中的山水,使其艺术更接近现代艺术的发展。
在扬州画坛,鞠伏强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自己也说,从扬州国画院退休前,他就没有在12点前入睡过,“每天都要画,简直是一天不能停。”尤其是在早年借调到省文化厅出版科工作的时候,鞠伏强既是编者,又是作者;既要看稿、编稿,又要画一本又一本的连环画稿。与此同时,还要下基层到农村到工地去写生、创作、参展、办展,“做不完的事、画不完的画,恨不能一天变成48小时用。”天道酬勤,正是在这样超出常人的付出与耕耘下,才有了扬州画坛响当当的“鞠大”和别具一格的“鞠家山水”。
勤奋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高产”,更重要的是“优产”,这从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中可以得证:年,他的一幅人物画作《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先后在《雨花》《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以及香港《大公报》刊发,并入选当年的“公社风光·全国美术作品展”;年,连环画《青石山上》入选全国连环画大展;年,结合江都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写生创作的国画作品《南水北调》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年,江苏省文化厅组织“江苏省中青年画家赴京展”,鞠伏强有6幅作品参展,其中,《青山图》《初晴》《万壑中流》《翠海天地》4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惊鸟鸣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藏;年,山水画作《微熹初露》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江苏省专业画院联展中获金奖;年,山水画作《砥柱中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年,山水画作《春江行舟》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国画大展”……他还先后多次应邀到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个展与联展。
一幅扬州乡村写生工笔重彩让他“一画成名”轰动全国鞠伏强成名很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20出头的他就以一张人物国画名闻画坛。
那是当时鞠伏强到扬州乡村甘泉、红桥一带去写生后,回来结合写生稿精心创作的一幅人物画《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这幅作品在省里组织的一次展览中展出时,被《雨花》杂志的书画编辑最先发现,并发表在《雨花》杂志上。这张画,充分展现了鞠伏强深厚的人物画功底:画为工笔重彩,场景就是扬州甘泉乡的一个村头打麦场。图中男女老幼共有24人,有三个一组、五个一群的,也有两人一组,单人独立的。无论是人物的组合,还是人物的服饰、发型、体貌、神态,以及周围的环境、人物的用具等,都显示了鞠伏强独到的匠心与较高的艺术造诣。
“每个人穿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颜色、花纹?每个人的神情、在做什么、拿什么东西?这么多的人物怎么组织才有美感?怎样才能既个性鲜明又整体协调、形神兼备?这个笆斗、扁担、老人的草帽、妇女的头巾、宝宝的帽子,应该怎样画才好看?这些,我在写生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观察、记录了。正式创作时,再在写生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仔细推敲,着实动了不少脑筋。不过,如果没有实地的写生、没有亲眼目睹,关在家里,动再多脑筋也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隔50余年后,再看这张画,仿佛还能听到打麦场上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时扬州乡村的生机与活力,画面传递出的那种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以及笔墨之清新与灵动,都令人为之心动。
“伏强的画之所以令我如此动情,与其说是画面生动以及奔放的笔墨感动了我,不如说作者过人的艺术禀赋折服了我。人们常说的‘灵气’这种感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看不到、摸不到,也学不到,与别人放在一起一比较,有眼力的人都会感悟到艺术灵气之奥秘。”这是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吴国亭对鞠伏强画作的一段评价。也许正因为鞠伏强在这幅画中初次展露了他过人的“灵气”与艺术禀赋,他的这张画才会在年4月12日的《解放日报》、同年11月25日的《新华日报》中,被刊登在相关版面的主图位置上,尺幅之大甚至超过了同期刊发的当时的国内名家之作。这幅《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后来还由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近50万张。
顾伯逵王板哉宗静风亲授指点少年时期打下扎实绘画基本功一画成名,对于鞠伏强来说,非是偶然,而是必然。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鞠伏强永远是美术老师最喜爱的学生。由于他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的灵气,画画时,老师都喜欢特别指点他,学校、班级的那块小小的黑板报更是少不了鞠伏强的“杰作。然而,少年鞠伏强的理想却不是当一个画家,而是要当一个“神气的”穿白大褂的医生。为此,中学毕业后,鞠伏强还真考上了扬州医专。也许此生注定了要吃画画这碗饭,鞠伏强虽考上了医专,却因种种因素未能去报到。对于这段经历,鞠伏强自解道:“当不成医生,就当画学家吧!”
医生梦破的鞠伏强,被市教育局分到了刚刚组建没多久的扬州市国画院,从此一生都与水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年组建初期时的扬州市国画院画家队伍阵容强大,有王板哉、江轸光、李圣和、吴砚耕、宗静风等这样的一批书画名家。院长江轸光曾留学日本,与傅抱石同校不同届,治学、创作极其认真严谨。在画院前辈的指导下,鞠伏强和画院其他学员一样,一边学理论、学书法、摹古画、学古人,一边出去对景、对人写生、画速写、画素描。就这样,边学、边悟、边创作,本来绘画天分就高的鞠伏强画院练就了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鞠伏强曾和王板哉在老城区逸圃做了18年的邻居,王板老和画院的另一位名家宗静风对鞠伏强的指点颇多,但对鞠伏强影响最深的却是以画猴闻名的顾伯逵。顾伯逵是一位有着高妙艺术造诣的老画家,少年鞠伏强有幸得到了他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认识顾老,是家中亲友介绍并拜的师,学画花鸟。顾老常在个园、瘦西湖等地画画写生,我就在他的旁边一边看,一边听他讲,一边替他磨墨服务。到瘦西湖画画,顾老先让我认花,草本、木本、藤本,首先要掌握。牡丹是木本,芍药是草本,紫藤是藤本,先要搞清,然后才能动笔画画,讲笔墨、章法。”正是在顾老的言传身教下,鞠伏强不仅知道了要对艺术心怀虔敬,还有了他后来功力深厚的花鸟画。
对于这段师生情,鞠伏强感慨:“如果不是生在扬州这方艺术宝地上,没有顾师、王板老等这样的书画名家的指点亲授,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我。这也是我对扬州深深眷恋、不愿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所能做的就是以我手中的这支笔去描绘、赞美、宣传扬州——我深深热爱的家乡。”
走进江都水利枢纽工地写生《南水北调》入选国庆大展虽然在顾师亲授下有了较好的花鸟画基础,鞠伏强到国画院后,最初主攻的还是人物画。“因为,那时人物画是基础,不画好人物画怎么能为人民服务!”《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就是鞠伏强交出的第一份人物画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漂亮得让鞠伏强自己都有点意外,这也为鞠伏强带来了很多机会。“差点就到江苏省国画院了,当时的省画院院长是傅抱石,他曾亲自到扬州来要我,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去成。”
年,为迎接国庆25周年,当时扬州市文化局特别提前在扬州大市范围内选择、组织了一批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集中住在扬州专心创作,鞠伏强也在其中。一帮年轻的艺术家们住在一起,共同创作,说说笑笑,很是热闹。鞠伏强却显得有点不太合群,家就住在扬州的他没有住到统一的创作基地,而是一个人背起了画夹,天天跑起了江都。因为那时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鞠伏强就是天天到工地去写生、画画。工地上火热的建设景象深深感染了鞠伏强。他一边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震撼着、骄傲着,一边想着怎样将江都这块土地因工程的建设仿佛都“腾”起来了的感受画出来。为了将工地上各种的推土机、吊车、挖土机等,各种人的动态、宏伟的场面,描画出来。鞠伏强白天在工地观察写生,大量画速写;晚上回来就看每天报纸上的相关报道,仔细揣摩其中的相关细节表述,然后再结合写生稿,画出底稿。为了看清楚工程的基础建设的具体结构细节,鞠伏强甚至下到了工程建设的最底部观察、记录。数易其稿后,创作完成了国画《南水北调》。
这幅取材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国画一问世,就以宏大的气象、精湛的笔墨、精确的造型、鲜明的时代特征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者的心,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庆祝国庆25周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上,《南水北调》同样俘获了大展评委们的心。鞠伏强再次以扬州题材为扬州画坛赢得了荣誉。“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作诀窍,无非就是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用心创作,先打动自己,再打动观众。”鞠伏强说。
创作连环画打下扎实线描功底“东进三部曲”处处有扬州景《南水北调》是鞠伏强绘画生涯中的一件标志性作品。不仅因为这是一件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更因为,从这幅画后,鞠伏强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到了国画的创作中。而在这之前,鞠伏强很多精力都放在了连环画的创作上。
年左右,鞠伏强被借调到了江苏省文化厅出版科担任美术编辑工作。到出版科后,第一个下基层任务就是到徐州向阳渠创作写生。这一次写生创作,鞠伏强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他根据向阳渠写生创作的连环画《青石山上》入选年的全国连环画大展。鞠伏强扎实的人物画线描功夫也在这本连环画中得到尽情展现。
其实,在没有借调到省文化厅前,鞠伏强就已开始连环画创作。众所周知,连环画虽小,但对画家的要求却很高,需要画家具备多方面的绘画才能。我国很多画坛名家,也是连环画高手,如:刘继卣、刘旦宅、华三川、戴敦邦等,除了《青石山上》,鞠伏强还绘制了“东进三部曲”之《挺进苏北》《大桥决战》《保卫郭村》,古典小说《西游记之火焰山》《孙悟空大战三妖精》《聊斋志异》等十多本畅销连环画。在这些连环画的绘制中,扬州元素与扬州场景是随处可见,尤其在“东进三部曲”这套讲述陈毅将军领导新四军在苏北大地战斗的连环画中,更是比比皆是。
当年,为了画好这一套三本总计多幅的“东进三部曲”,鞠伏强一边查阅相关文史资料,一边又如常那样背起画夹、拿起画笔,跑遍了扬州以及邻近县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田头、酒肆茶馆,寻找绘制画面需要的相关场景、观察记录人们的千姿百态。
“记得,当时有一个茶楼的场景要画,根据剧情设计,那是一个二层的茶楼。就这一个场景,我都要仔细琢磨、推敲:那个年代的茶楼外观应该是怎样的?楼上楼下的环境是怎样布置的?人物的动态、服饰怎样才显得自然,并符合那个时代?等等。”鞠伏强在高邮界首发现了一条老街,街上的店铺、茶楼非常符合剧本中的场景设计。就这样,在“东进三部曲”中,只要是熟悉高邮的读者就会发现界首老街,老扬州的富春茶社、绿杨旅社、个园、大明寺、犁头街等,都被鞠伏强以生动笔墨一一“搬”入画面。
改革开放后首赴境外办画展向海外宣传推介扬州书画艺术艺术引导市场,市场也检验艺术。鞠伏强是改革开放后的扬州画坛第一个获邀到港台地区、到海外办展、销售的本土画家。
年,台湾长江艺术中心的一位书画经纪在中国美院刘国辉、王赞、顾迎庆等画家的陪同下,来到扬州市国画院,挑了几幅鞠伏强的山水画作带回了台湾。台湾长江艺术中心负责人马文博和台湾的几位书画专家一起看了鞠伏强的画后,当即决定在台湾为鞠伏强举办一次个展。为此,马文博亲自从台湾来到扬州鞠伏强家面谈,先后挑选了40多幅画作带到了台湾。
次年,鞠伏强在台湾台北阿波罗大厦举办的“明月下扬州——鞠伏强山水画展”获得了巨大成功,扬州画派和扬州画家一时名扬宝岛。台湾地区著名的艺术杂志《雄狮美术》和《艺术家》还将鞠伏强的画作行情分别编入了当季的《雄狮·艺术品交易行情表》和《艺术家·绘画市场行情表》中。由于港台地区艺术市场行情具有的高度联动性,鞠伏强很快又接到了香港最大的艺术品经营公司——中国(香港)艺术品经营有限公司的邀请,于同年9月到香港举办个展。这次在香港画展上展出的50余幅作品同样广受好评。一位马来西亚的画商不仅在画展中购买了鞠伏强的画作,还邀请他到马来西亚办展。马来西亚归来后,鞠伏强马不停蹄,又先后应邀前往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办展,每次都是载誉而归。但是无论到哪里办展,鞠伏强对主办方始终坚持要打扬州画派的招牌,要以宣传扬州的书画艺术和扬州文化为主。
承继“扬州八怪”创新精神笔墨始终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从最初跟随顾伯逵研习花鸟,到初进国画院时主攻人物画,再到而立之年后专攻山水;从最初的工笔重彩人物,到后来兼工带写的青绿山水,鞠伏强的艺术之路一步一步走得既清晰又踏实。与此同时,他的笔墨也始终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众所周知,地处平原地带的扬州地势平缓,境内并无大山大水,但是在鞠伏强的笔下,“鞠家山水”却常以深山大谷、云烟涌动、瀑布流泉、江河涌动的大山大水面目出现。猛一看,明显的北派山水风貌;再细读,你就会发现其是“南人北相”,长着一张“北人的脸”,骨子里却是“南人的魂”。“鞠家山水”处处显现出江南山林的清新雅致、灵动秀逸。
“鞠伏强的画如同瘦西湖的白塔,形制虽若京师但不脱江南风格。他有心追北方之雄,但却又不可能完全摆脱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扬州虽地处江北,但文化上与江南如出一辙,却又反映地缘交界处的文化融合。因此鞠伏强的画又和扬州八怪、扬州园林、淮扬菜系一样,仍然是江南格调。虽然他的画在立意上注意高大宽阔这些与他生息的山水迥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可是他表现出的清新、淡雅、秀逸的风格又是他生活的反映。”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如此评价鞠伏强的山水画。
一个好的书画家常常会在深入传统的时候,找到一个古人作为“钥匙”,借古开今,在承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鞠伏强的“钥匙”就是“四王”与“八怪”。他的山水就如同当年的“四王”那样,虽不是生活中的“真山实水”,但都是他于传统中广涉博取,再南下北上、饱游沃看,“收尽奇峰打草稿”,精心提炼后,绘制的心境山水,是他的心印所化。
鞠伏强骨子里更承继着“八怪”的创新精神。鞠伏强说,学画就是要标新立异,一个画家的创作理念、审美观念、创作内容都要新,都要跟得上时代的脉搏,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个道理。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鞠伏强渐渐形成了既清新秀逸,又境界雄阔、奇境苍茫;既奔腾动荡,又安详静谧、细致灵动的独特画风。鞠伏强的笔墨极具个性,善用长锋的他,线条富有顿挫,山石纵横折皴,树枝细钩密点,墨色渲染融和,笔墨变化丰富、浓淡虚实、气象万千,呈现出青绿山水新画境。
对话让“新扬州画派”走出扬州记者:这数十年间的艺术创作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鞠伏强:画了半个多世纪,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画画不难,但画好画很难;二是,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一定要有生活气息。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提炼,有生活才有生动。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面对那样多的佳作精品,画家要做到笔墨新、立意新、手法新、形式新、面貌新,真难。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当前扬州文艺创作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创作精品之作、传世之作上,您有什么想法?
鞠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我认为,一个画家如果在创作时,不能定下心来,真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只是坐在家里东想西想、东抄西抄,是不可能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新貌、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来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按照习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去做。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年至少有半年的时间要下到基层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写生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会下到基层、到农村去体验生活。
记者:清代以“八怪十五家”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写就了扬州画史上的辉煌篇章,这对当下打造“新扬州画派”有何影响?
鞠伏强:清代康雍乾年间的“八怪十五家”,这些画家在创作上有新的内容和意境,富有创新精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绘画的手法上,强调“师法自然”“我用我法”“我手写我心”;在绘画的笔墨上,常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书画富有殊趣;他们各有特色、面貌不一,但都立足生活,贴近现实,雅中带俗,俗中带雅,具世俗化特征。
这里有几点,对“新扬州画派”的打造有重要启迪。“新扬州画派”的打造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一支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实力派画家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要把我们上一代的老画家们也纳入到新扬州画派中,只有这样的老中青几代结合,才能看出一个城市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完整的绘画风貌;其次,要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安排画家的创作、展览、交流、学习与宣传报道。
记者:对于当下“新扬州画派”的打造,您认为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鞠伏强:我认为,对于“新扬州画派”的打造,目前最先要做的是:领导层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新扬州画派”展览。办展同时,还要开研讨会,听听专家与观众的真实意见,从而对创作能够有所启迪、有所改进。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走出去、请进来”,让“新扬州画派”的画家们走出扬州去,同国内书画名家、同道们学习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与心胸。
从画家们自身来说,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走进生活、深入群众,努力学习、借鉴、交流,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要继承,不能断层。画家面貌要各异,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风格。“扬州八怪”的艺术面貌就各自不同,比如同样是梅花,金农的梅花和李方膺的就不同,高凤翰的与李鱓的又不同。画家一定要脚踏实地,眼高手高,一步步去做,一点点去深入。
记者:在您看来,“新扬州画派”有着怎样的愿景?
鞠伏强:现在的“新扬州画派”的画家们的创作水平不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打磨后,会被大众、同行接受、肯定与认可的。我们要有这个信心。作品好了,影响大了,自然会被历史记住。当年的“扬州八怪”对后世画坛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扬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因此,扬州的文化也是扬州最有特色的一个宣传点。打造、宣传“新扬州画派”,就是宣传扬州的文化、宣传扬州,这对于扬州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