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大学系列扬州大学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771.html

扬州大学(YangzhouUniversity),简称扬大,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教育部共建的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也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年成为江苏省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

截至年5月,校园占地面积多亩,校舍建筑面积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亿元,图书馆藏书.52万册。

全校现有教职员工多人,其中专任教师多人,医护人员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多人,博、硕士生导师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扬州大学中心校区

扬州大学前身可追溯到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学校前身——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即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6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海农学堂及通州师范学校;

年,张謇将通海农学堂附设到通州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农科;

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农科与苏南文教学院农业教育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建立苏北农学院,即江苏农学院前身;通州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与扬州中学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艺术专修科、苏北师资训练学校教育专修科合并建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即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1]

?原扬州师范学院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其前身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建于年。

年暑期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同时集中了苏北行署文教处委托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代办的文史专修科,扬州中学代办的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代办的艺术专修科,以及苏北师资训练学校代办的教育专修科的学生。

年夏,中文、数学两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年,扬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扬州师范学院”。[1]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

?原江苏农学院

其前身为苏北农学院,建于年,由原来的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

张謇先生于年创立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年,通州师范内设农科;

年,分设初高两等农校;

年改为甲、乙两种农校;

年,乙种农校停办,专办甲种农校;

年,甲种农校升为农科大学;

年,农科与医科、纺科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

年,在民国政府重新注册登记时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

年,农科迁上海;

年,农科迁天长;

年,农科迁回南通仍为私立南通学院;

年,农科迁扬州,同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为苏北农学院,3校调整来的教师64人,学生人,其中南通学院人,苏南文教学院38人,江南大学52人。南通学院副院长兼农科主任冯焕文教授为首任苏北农学院院长。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原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年;江南大学由荣德生及其子荣一心于年创办。

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州,两院合并定名为江苏农学院。

年,南京农学院在原校址恢复建制,江苏农学院仍在扬州校址办学。[1]

?原扬州工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

其前身为扬州工业学校,建于年。

年7月,扬州中学工科调整并入工校,同年11月招生1名;

年更名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隶属第二机械部领导;

年,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和学生并入;

年更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

年升格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江苏省领导;

年更名为“扬州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年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校名;

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升格为“扬州工业学院”;

年,学校被迫停办;

年,复办“扬州光学机械学校”;

年以“南京工学院扬州地区大专班”名义增招名大专学生;

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关系回归江苏省;

年升格为“扬州工学院”。[1]

?原扬州医学院

历史沿革

前身是苏北卫生行政干部学校(高邮),年迁至扬州,与上海私立惠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更名为苏北扬州助产学校;

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学校;

年,南通医士学校并入;

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助产士学校;

年1月又更名为扬州卫生学校;

年6月升格为扬州医学专科学校;

年8月,扬州中医专科学校并入扬州医专;

年6月,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停办;

年10月,省卫生厅决定扬州医专附设卫校改名为扬州卫生学校,继续培养中级医、护人才,“文革”期间停止招生;

年12月,扬州卫校扩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设3个专科专业5个中专专业;

年下半年,由于原江苏新医学院撤销,扬州分院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年,教育部批准扬州医专升格并定名为“扬州医学院”。[1]

?原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其前身是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源起于年成立的南京市财经学校。

年在南京市财经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省市合办的南京商业职业学校;

年夏初,经省政府批准改建成南京商业专科学校;

年秋,学校再易名为南京半工半读商业专科学校;

年,学校停办;年恢复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年2月,学校迁来扬州,与驻扬的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建校,成立新的“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

原江苏省商业学校是年10月在私立镇江新华中学基础上创建的,原名为苏南镇江商业学校。

年江苏建省时改称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

年8月迁来扬州,并改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1]

?原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扬州大学

其前身为年创建于南京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年1月改归华东水利部领导,7月改称华东水利专科学校;

年10月,一部分与华东地区其他高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一部分改办中专,定名华东水利学校;

年10月改由中央水利部领导;

年7月更名为水利部南京水利学校;

年7月,学校下放江苏省,同年9月升格为南京水利学院,附设中专部;

年1月迁校扬州,改称江苏水利学院;

年6月,大学部学生调整到苏北农学院,中专部停办;同年9月,水利电力部接收学校,改为水利电力部扬州水利学校。

年1月,学校再次下放江苏省,改称江苏省扬州水利学校;

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

合并以后

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学校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江泽民同志为扬州大学题写了校名。

年11月16日,学校隆重举行授暨奠典礼。

年5月16日,学校召开干部会议,正式启动实质性合并进程;同月,校本部办公楼落成。

年,学校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原有学院的旧格局被打破。

年4月16日,江苏省和扬州市、扬州大学签署省市共建扬州大学协议;同年9月,教学主楼奠基,荷花池校区建设拉开序幕。

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扬州大学举行。

年至年上半年,学校相继召开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首次教学工作会议、首次学生工作会议,学校工作中心开始转向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

年9月,荷花池主校区教学楼投入使用,中心校区基本建成。

0年,学校召开后勤改革工作会议和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大力推进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和校办产业改革;

2年之后,基于学科建设需要,学校又进行院系重组。

2年,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联建宿迁学院。[3]

4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8年5月12日,学校在扬州市扬子津科技园建设第八个校区,

9年9月,扬子津校区正式建成,首批4个学院入驻该校区。

年,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6所省属高校在省内具有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同年,学校被认定为第二批江苏省、第三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年5月19日,扬州大学迎来周年华诞;学校举行建校周年、在扬州办学60周年、合并办学20周年校庆活动。

年2月,学校正式成立研究生院。[4]

年6月,学校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教育厅批准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年10月,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

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扬州大学的意见》,该校成为新一批省部共建高校。[5]

年12月28日,医院划转扬州大学,医院正式成立。[6]

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

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国家“计划”。

年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截至年底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包括扬州大学。

年7月8日,被认定年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科学研究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

截至年3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多项,年科技总经费6.5亿多元,共有1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

截至年3月,学校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4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2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教育部)禽类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禽用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动物遗传与繁育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省部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家禽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中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家禽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教育部新型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江苏省扬州农业环境安全服务中心、江苏省扬州LED新光源材料测试技术服务中心。[9]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高校“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校“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淮扬文化研究中心[11]

?省级科研机构(详细名单见参考资料)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4年改为双月刊;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12]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12]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

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12]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

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12]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图书馆藏

截至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种,原版外文期刊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66.7万册。

教育教学

院系设置

截至年2月,扬州大学拥有7个校区,设有29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3]

?校区学院分布

荷花池校区(中心校区):新闻与传媒学院

瘦西湖校区: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文汇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子津东校区:旅游烹饪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扬子津西校区: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江阳路南、北校区: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

?学院设置

社会发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新闻与传媒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创新材料与能源研究院)

体育学院(体育工作部)

机械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农村水利研究院)

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兽医学院(医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医学院(医院)

护理学院

商学院

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陵学院

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

苏中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师资力量

扬州大学

截至年2月,全校有教职员工多人,其中专任教师多人,医护人员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多人,博、硕士生导师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3]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刘秀梵、张洪程

外籍院士(1人)

RobertGilbert(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皇家化学院院士)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

陈永平、夏锦文、秦爱建、焦新安、郭文善、刘巧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

焦新安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

陈永平、刘巧泉

长江青年学者

陈军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王忠)、物理化学教学团队(刁国旺)、水泵及水泵站教学团队(刘超)。

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动物疫病病原分子致病机制及控制研究(秦爱建)

?国家级荣誉称号[19]

教学建设

截止年3月,扬州大学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本科教学改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教学白皮书》案例,连续五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3]

?国家级精品课程[20]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有机化学[13]

?国家级特色专业[21]

动物医学、农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工程、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4]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营养与烹饪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践教育中心、光电技术综合训练中心、现代酒店与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心等14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化学化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等。[15]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建设

汉语言文学、农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

?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28]

?江苏省重点专业

学科建设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年3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5个,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3]

?博士后流动站(14个)

中国语言文学、作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化学、畜牧学、中国史、数学、水利工程、草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2个)

作物栽培与耕种学、预防兽医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十三五”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植物保护、草学、中西医结合、外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16]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1个)[34]

文学中国汉语言文学

历史中国史理学数学

理学化学工学水利工程

农学作物学农学植物保护

农学畜牧学农学兽医学

农学草学医学中西医结合

?江苏省优势学科(5个)

兽医学、作物学、化学、畜牧学、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17]

?省级一级重点学科(6个)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水利工程、中西医结合、中国史、草学[18]

?年教育部对各高校一级学科进行评估排名

扬州大学参评的一级学科一共32个,具体排名如下:[19]

社会评价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

扬州大学的定位是国家级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成为一所新名校而不断前进。

国内:年度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扬州大学位列97名;年度位列94名。[20]

年度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扬州大学位列名;年度位列98名。[21]

国外: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地区大学排名,扬州大学位列亚太地区-名,世界-0名。[22]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

截至年3月,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0个国家(地区)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4个,获批国家“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4项。

?海外教育

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留学生2多人,生源国68个,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同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于7年10月分别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和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向国家汉办递交了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的申请,并与8年3月获准共同承办肯尼索州大学孔子学院。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学校同时牵头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同承办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并已派出首位中方孔子学院院长。此外,学校还协助江苏省教育厅筹建苏安中心(加拿大)、苏曼中心(英国)孔子学院,为韩国又松大学孔子学院和韩国大佛大学孔子学院提供中国烹饪和汉语师资援助。

?中外合作办学

任中敏先生肖像

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双方为中国扬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CharlesSturtUniversity),项目名称为“国际商务商学士学位教育项目”。本项目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同意试办一年;3年经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合格;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同意继续实施;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报送教育部复核;7年通过教育部复核。[23]

学校文化

?校训

坚苦自立

“坚苦自立”,取自近代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其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即扬州大学的源头)所立校训。

坚苦自立”的内涵十分丰富。“坚,刚也”(《说文》)。“坚”的本意是牢固、结实,含执着、刚正、笃实之意。“坚苦”是指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执着、意志坚强,勤勉刻苦、务实笃行之意。“自立”是指不依赖他人,凭自己的劳动而独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树,含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之意。

“坚苦自立”,关键在“坚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坚苦”无以“自立”,另一方面,坚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后世学人更是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视为至高至善的人生追求。[24]

?校风

求是、求实、求新、求精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求是,就是摸索规律、探求真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精神和作风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孜孜以求的目的和一种传统美德。建校一百多年来,一辈辈扬大人勤勉诚朴,孜孜矻矻,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的真理,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他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持真理,追求崇高;遵循规律,摸索规律,在教书育人、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取得了了一个个突出的成就。

求实,是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和学风。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各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难历程,这其中,扬大人以诚实、正直的良好品德,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崇尚实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既成就了学校润泽桃李、绵延流长的百年文脉,也铸就了扬大人其道弘远、其德芬芳的道德和人格文章。

求新,指的是一种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登攀的崇高精神境界,一种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回溯百年风雨,扬州大学的历史,是一部敢为人先,敢闯敢干,革故鼎新,其命维新的改革发展史。无论是60年前,学校从南通西迁扬州,择新址而开新业,还是20年前,六校聚合升华,书写全国高校体制改革新篇章,学校每一个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背后,都印刻着鲜明的求新求变的烙印。求新,不仅是学校承继自历史的一种精神品格。

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求精,既是手段、方法、途径,也是目标;既是工作、学习上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是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克勤克俭,求真求精,领导干部精通业务,精细管理;教师严谨治学,精心育人,追求精品,培养精英;学生刻苦求知,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已成为学校沉潜诚朴的一种精神风尚和文化气质。[24]

?教风

厚德抱朴弘道树人[24]

?校歌

扬州大学校歌

扬州大学通州溯源

六校聚合屹立苏中

坚苦自立实学研攻

往绩可述来绩无穷

愿我人继前人之志尽我人之力益大益充

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与寰中建大业于寰中[25]

?校徽

1、从整体看,标志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标志首先从外形上突出了扬州大学的学校性质,也表达了百年扬大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从内部结构看,标志内部由一个地球、一只展翅的仙鹤组成。仙鹤是扬州的典型吉祥物,此时,周围的树冠可视为祥云,与仙鹤组成了“鹤舞九天”的生动画面,表达了扬州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豪迈气概。

3、标志的外轮廓,既是树冠又是片片祥云,同时象征一座知识高峰,通向高峰的路崎岖曲折,需要扬大人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向上攀登。

4、从标志的构成元素看,仙鹤隐含英文字母Y,大树的主干是英文字母U的体现,YU分别是YangzhouUniversity的字首,组成扬州大学的英文缩写。

5、标志浑然一体,和谐生动,以自然绿呈现,易于识别、易于记忆、易于传达。该标志自扬州大学合并办校以来,一直沿用,具有认知方面的公众基础。

6、标志的基本色是自然绿(自然绿02号),辅助色为中国红(中国红02号)。绿色象征着“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希望、成长、发展”,自然绿则在其基础上增添了“深远、稳重、沉着、睿智”。将自然绿定为基本色,既与学校的百年历史文化天然契合,又与学校所在地扬州——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完美融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绿色更象征着百年名校青春焕发,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两个转变”,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中国红则具有“平安、喜庆、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兴旺、浪漫、热烈”的象征意味,寓示着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创新理念交相辉映。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一般应用基本色自然绿02,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辅助色中国红02。[24]

?校庆日

每年的5月19日为扬州大学校庆日。年5月19日是扬州大学建校周年,在扬办学60周年,合并办学20周年。[24]

学校领导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朱克昌(—)

葛锁网(—2)

范明(2—8)

陈章龙(8—)

夏锦文(—)

姚冠新(——)

?历任校长

袁相碗(—)

顾铭洪(—2)

郭荣(2—)

焦新安(—)

董事名单

董事组织:董事会是由热心高等教育、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以自愿方式组成的集团联合体。董事会对学校办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建议和策划,对董事会基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决策,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许嘉璐、钱伟长、季允石、江泽慧、张绪武担任首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王荣炳担任首届董事会董事长。[26]

?名誉董事长名单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钱伟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季允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常务副部长(正部级)

江泽慧中国林业科学院原院长

张绪武全国工商联首席常务副主席

?董事长

王荣炳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副董事长

宗顺留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

凌启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李延保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董事会秘书长

王庆林扬州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

大学排名

年5月,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扬州大学在全国综合实力排行榜排名第65位。[28]

学校荣誉

年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截至年底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包括扬州大学。

年7月8日,被认定年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参考资料

[1]历史沿革?扬州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wh/7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