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扬州新闻
扬州美食
扬州旅游
扬州习俗
扬州文化
扬州交通

他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一位,书画双绝

“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传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这首诗出自雍正的弟弟慎郡王胤禧于乾隆十一年(年)写给郑板桥的回信,当时郑只是山东一小县的县令,而这个职位还是胤禧帮他谋得的。

郑板桥的才情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据说胤禧与他首次结缘是在自己15岁时,当时郑板桥游历京城,二人有过一面之交,他凭借不凡的气质“征服了”这位皇族贵胄,这也很符合诗中前两句的描写。

郑板桥是一位好县令,留下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名句,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书画家,是鼎鼎大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也是最知名的一位。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板桥,清康熙三十二年(年)生于江苏兴化一户贫落家庭。

郑板桥天资聪颖,自小在诗文书画上崭露头角,他于乾隆元年(年)中进士,离任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能位列“扬州八怪”也是因其晚年寓居于此。郑板桥在书画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画竹与“六分半书”上,都笔墨精妙、独出心裁。

郑板桥的竹既重画理又重意趣,他曾言“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所以他的竹在竹叶、竹身的情态摹形毕肖,但以较重的墨色晕染,呈现出“墨竹”形象,“文人墨戏”的韵味显露出来,同时每一棵竹子枝干分节明显,墨竹叶如用刀削凌厉,以墨的浓淡轻重区分竹叶的老嫩。

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几乎成了国画的象征符号,这也证明其画竹之成功。在书法上,“六分半书”颇具开创性。他将隶书笔意掺入行楷中,行笔时还以画竹的笔法挑出,由于这种字体兼具楷、隶之象,但隶意多于楷意,而隶书又称“八分书”,郑板桥便称其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主要取法于黄庭坚等人,尤其是吸取其“荡桨笔法”,所以“六分半书”结字灵活、扁长相间,于方正中略有险奇,章法更为灵活多变,字与字的大小、扁方、疏密,错落有致,纵放飘逸,看似信笔而成,实则“成竹在胸”。

郑板桥和金农到底谁才是“扬州八怪”之首历来有争论,不过无论是从年龄还是艺术成就上,金农更胜一筹。他们二人是知己、挚友,甚至有“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的说法,金农的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戛戛独造、意趣万千,似二人书法上的“唱和”,让人敬佩不已。

金农“漆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zhouzx.com/yzxs/12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