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式糕点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
大麒麟阁创办于清代末年,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一直以前店后作坊的传统工艺生产四时茶食、维扬细点,久负盛名,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创始人周明泉,则充分利用扬州的“天时、地利、人和”,励精图始,继往开来,在将维扬茶食推到极致的同时,也将大麒麟阁刻在了扬州名优特产品的丰碑上。
年,辛亥革命获得成功,举国上下弥漫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有位叫周明泉的扬州人,手里聚集了一些本钱,正为选择哪个行当颇费愁肠。一位亲戚帮着分析,“扬州茶食在全国很吃香,尤其是上海一带,干这一行,既守得住家门,也冲得出去,可谓能进能退。”周明泉却有所顾虑,“扬州吃这碗饭的人很多,街上茶食店赛过米铺,后敲的钗子要超过先响的锣,恐怕太难了。”这位亲戚指点迷津,“扬州糕点与沪、宁、杭比起来,却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产销脱节,要是在扬州开出第一家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的茶食店,不愁不会成功。”周明泉顿时豁然开朗,盘算了资金后,却又感到力不从心,自己那点本钱离干大事业还差一截子,怎么办?此时,他去找两位家境相仿的朋友商量,一个叫陈国良,另一个叫王端,和盘托出自己的设想,想不到一拍即合,三人很快达成协议,各出担大米作股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时经营业务由周明泉主持。
当年腊月,坐落在黄金地段辕门桥的大麒麟阁茶食店,乘着越来越旺的年气隆重开张了,光鞭炮就放了一个上午,开张后的几天内,周雇人推着用独轮车装饰起来的“花车”,车头挂着大麒麟阁的“店徽”,两边堆着小山似的各式糕点,上面盖着“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的招贴,在大街小巷到处转悠,轰动了扬州城,而“五云斋”茶食店的老板却气得要命。原来,周明泉暗将五云斋作为竞争对手,因为它的生意横了半个扬州城,在设计店徽时,蓄意在麒麟足下添了“五朵祥云”踩在脚底,五云斋老板气归气,可民间确实存在麒麟上天的说法,也不好发作。
麒麟图,是幅浮雕,上面刻着神话传说中的怪兽——麒麟,头伸犄角,身披绿鳞,尾挂赤缨,足蹬铜铃,它在百姓心目中,是与龙一样的图腾,可与人们熟悉的麒麟有所不同的是,这只麒麟并未有眉清目秀的童子伴行,而环绕着五朵瑞气氤氲的祥云。麒麟目睹了大麒麟阁经历的90年风风雨雨。
除了开张的声势,周明泉还推出了两样绝活,芝麻牛皮糖和蜂糖糕,一上市就红遍了扬州城。
牛皮糖出于“扬州软糖”,高于“扬州软糖”,传统的扬州软糖,仅是软绵而矣,而大麒麟阁做出来的牛皮糖,一块块却象橡胶那样富有弹性,用手能够拉得好长,含在嘴里也特别有咬觉,因其甜味慢慢释放,让人感到甜而不腻;
蜂糖糕则是让大米中的淀粉,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转化为莆萄糖,甜味恬淡悠长,与白糖的甜味浑然两样。
这两手绝活,功归糕点名师崔国礼,可他已有雇主,属于临时帮忙,周明泉深知人才难得,便推心置腹说,“只要你肯来大麒麟阁,报酬我给你涨五倍。”白鸽子拣着亮处飞,不久,崔国礼就彻底投奔了大麒麟阁。
周明泉还用同样手段挖来了另一位糕点大师潘兆弼,潘师傅特别擅长糕点造型,还能根据客人意图即兴创作,如老人祝寿,他捏出的八仙上寿,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韩湘子等人物栩栩如生,甚至连何仙姑道袍上的褶纹都清晰可辩;如喜结良缘,则捏出红花并蒂,鸳鸯戏水,寄托吉祥如意的祝愿。
在开业后的二十年间,大麒麟阁的“蛋糕”果然越做越大,雇用人员达到30多人,常年交替生产的品种有70多个,丰厚的红利也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人,股东由最初的3个扩大到10个,扬州人馈赠的礼品中,必有几袋大麒麟阁的茶食,大麒麟阁无可争议地坐上了扬州茶食业的头把交椅。
年,周明泉因病逝世后,大麒麟阁遇上了一场换主风波。众股东先是根据“父业子承”的习俗,同意周明泉的长子周禹言管理业务,可后来发现,周禹言才能平平,且脾气暴燥,常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与人争执,在员工中产生了离心力,连崔国礼与潘兆弼都想另觅高枝。陈国良与王端两位元老及时召开了股东大会,决定罢免周禹言,改聘郑广仁为经理。郑广仁不负众望,维持了大麒麟的进一步发展,他支持崔国礼研制出同行中独一无二的京果粉,因为调料精细,外加麻油,若买了该店的京果粉用纸包装,还未来得及过街,油便透出纸外,故赢得了“不过街”的美誉。十多年内,大麒麟阁的员工增加到四十多人,花式品种突破了一百个。
年后,大麒麟阁明显露出颓势,先是股东们责怪郑广仁收入太高,郑一怒之下,到教场街另创自己的大美茶食店,后来,众多股东又纷纷退股,只剩下扬州大舞台老板孙道生独资支撑。孙不久患了眼病双目失明,委托店员桑慎代理店务,到解放前夕,全年销售收入折算人民币不超过5万元。年的公私合营,摧毁了大麒麟阁的市场机制;年开始的浩劫,又导致大麒麟阁被临时关闭。大麒麟阁虽然暂时从扬州人的视野中消失,然而,怀旧的老人只要想起那又松又软的牛皮糖,想起那甜而不腻的蜂糖糕,想起那形态各异的花式糕点,想起那“不过街”的京果粉,那幅祥云缭绕的麒麟浮雕,便会伴着涎水涌上脑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大麒麟阁终于在年恢复了店名,那幅浮雕也重新跃入行人的眼帘。
现在大麒麟阁隶属扬州五亭食品有限公司,在扬州城内有好多家大麒麟阁食品店的分店,所售食品都由公司统一制作,质量口感都很好。该店生产的品种分常年品种和时令品种,常年品种有大京果、小京果、京果粉、桃酥、云片糕、雪片糕、大馓子等;时令品种是按季节生产上市,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等;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等;秋有中秋月饼、五谷糕、老米糕、重阳糕等;冬春皆有浇切糕、花生糖、芝麻糖、寸金糖、蜂糖糕等。
在大多数有点年纪扬州人心里国庆路上的大麒麟阁才是最正宗的。
▼国庆路上还是原来的位置,“大麒麟阁”门面比原来的大,也比原来的漂亮。
▼店内明亮整洁,食品品种很多,生意兴隆。
▼有一些散装食品:点红的馒头(老人做寿用)、蛋糕、桃酥、刚脐子等;也有礼盒装的,有单一品种的、也有混合几个品种的。
▼顾客正在选购
▼柜台内的各种食品
▼“刚脐子”有咸、甜二种。京江脐又叫“金刚脐”,因其外形像泥塑金刚之肚脐而得名。上海一带过去也有这种食品,因为形状像脚爪给起了个好听的“老虎脚爪”名子。
京江脐是从镇江传到扬州的,镇江地域方言里,“江”要念成“刚”。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满人又称‘旗人’,在镇江的也很多,现中山商场一带称为‘红旗口’,即旗人驻扎的地方。由于民间有反清排满情绪,故有人就用面粉做成‘脐儿’,原来有八只角,即喻意‘八旗子弟’,因而吃‘脐儿’即吃‘八旗’,后来被官府得知,将做脐儿的人抓去打了四十大板,放回后,一病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清明节就吃脐儿,‘吃了脐儿馓子,死了不打板子。’的民谚即来源于此。后来为了避嫌,脐儿八只角改为六只角了。
京江脐驰名的诀窍全在手艺和火工上,制作京江脐的时候,将加油的面粉揉成小团,呈馒头样,用刀轻轻切成六角形,然后贴进炉壁或推进烘炉,一会儿就飘出香味,铲下就可以吃了。
才出炉的京江脐像立体雪花状,六只角楞角分明,吃起来松软香脆,还可掰开,用开水和肉汤泡着吃,老年人吃面时,常和面汤泡食,别具风味。还有一种喷洒红糖水,熟了呈红色的糖脐,那种因为易于消化,是妇女生养后的滋补食品。
《梵天庐丛录》朝野掌故:“乾隆皇帝南巡时,太后因渡江眩晕作恶,思得食物镇之。适某巡检小舟在御舟侧,以所携京江脐三枚进,太后食之而乐。晚宿金山行宫,高宗问安,太后以渡江晕船,因京江脐而愈。遂以县令官巡检。”皇太后吃了京江脐,晕船之症得愈;小巡检得到皇帝奖赏,提升为七品县太爷,这段轶闻,既是镇江饮食文化的趣味资料,也是京江脐的最佳广告。
京江脐以特制面粉、花生油、白砂糖、酵面、碳酸钠、糖桂花等为原料。现在买到的以咸味为多。
京江脐的制作包括发酵、拌碱、成型、烘烤等环节。发酵时,温度要掌握得当,过热破坏了面筋质,发酵力过大,使成品失去绵软性,过凉则发酵时间长,发酵力不足,成品欠饱满。拌碱,碱液投放量须视面团发酵程度和气温而定。成型讲究功力,面团放在操作台上,用左手摘一小块,以右手协助搓成75克的圆形面团。然后以圆心为交点各相距°切三刀,使球状面团分成六角,每角相隔60°,再用左手指轻顶圆心处,使其凸起。刀切深度要适当。一般以切开面团高度2/3为宜。
▼京果粉,逢年过节赠送老人的最接地气的最佳食品。
“麒麟牌”桂花京果粉是扬式糕点中传统特色品种之一。历史上:“大同”茶食店曾在宣统二年参加南京赛会,荣获奖章。亦曾多次获得江苏省名特产品证书。
起初扬州蒋家桥街有一爿王姓开设的王云斋茶食店,是专门生产贡品的。有一年,该店小京果生产过剩,师傅就把小京果用石磨磨细,准备和面制作各式饼子。谁料想磨成京果粉以后,满屋生香,用开水一冲泡别有风味。于是,以后茶食店就专门选用上等糯米、上白面粉、白糖、桂花等,经过制粉、制茨、制坯、压片、成形、油炸、上糖浆、粉碎等工序,制作成京果粉。京果粉性暖、味甜、细腻,特别适合为产妇营养食品。
大麒麟阁生产的桂花京果粉制作精细,外加麻油,素有“不过街”之说,即买了该店的京果粉,用纸包装后,走出店门,油即透出纸外。扬州民间有一句俗语“外加麻油”就出自此处。
该产品有天然桂花芳香,性暖味甜,细腻油润,食之方便,尤为地方老、幼、产妇乃旅游者所青睐,是一种价廉物美的休闲食品。
▼大麒麟阁的月饼。
扬州大麒麟阁的月饼属苏式月饼,苏式月饼的确切名称应称为“酥式月饼”,“酥式月饼”起源扬州。从苏东坡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诗句中可见。盛唐扬州的饼师们从掌握发酵技术发展到利用水油“不合”分层,“酥”化硬的面团,达到面团松脆的目的,制饼时加入各种馅心。此法至今在扬仍被广泛采用。即便如广式点心中的“千层酥”、“红绫酥”、“莲蓉酥”及“老婆饼”等,也都是由“酥式月饼”饼皮衍生而来的。
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扬州“酥式月饼”主要有椒盐、五仁、肉松、火腿、豆沙、荤糖等六种风味。
大麒麟阁的苏式月饼是该老字号沿袭上百年的传统工艺食品,采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形、焙烤加工而成。外皮淡黄色,淡香油滑,有多层薄如蝉翼、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的皮子,酥软而不易掉渣,堪称江南百姓们的饼食版本。
苏式月饼起源于江浙,大麒麟阁的月饼制作也有很长的历史,且风格自成一体,对于苏式月饼的粉丝而言,层层叠叠的酥皮可是最爱。酥皮是由猪油和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和,松脆的口感全靠擀皮和折叠,烘烤时油脂受热分离,形成多层酥皮。除了常见的几个品种,近年研制的鲜肉月饼乃大麒麟阁月饼中的当家花旦。苏州的鲜肉月饼类似肉包,只不过包子是面皮里面包了一块肉。与之不同的是,大麒麟阁的鲜肉月饼是酥皮和肉馅相融合,皮馅比例约为3:2,选择上好的猪肉搅成肉泥,再加入秘制调料调味,裹入酥皮中,轻轻压扁,再在饼面戳几个透气孔,放入炉中烤制而成。刚出炉的月饼一口咬下,口感清爽、鲜香四溢,真是无法割舍的美味。
大麒麟阁的板栗月饼可谓是月饼界的一股清流,板栗剥好磨成粉,加入米寸(大米炒熟后打成粉)和少量的糖、油,按一定比例搅制成馅心,黄亮的酥皮裹着板栗馅儿,饼面盖上用于区分品种的红色食用色素印章。轻咬一口是油香的酥皮,再咬一口是粉粉糯糯的馅心,回味着淡淡的板栗味儿和一丝丝的香甜,小清新的口感征服了食客们疲倦的味蕾。明明是月饼,又像是西式糕点,在秋日的下午配上一杯暖暖的红茶,品出了一种跨界感。
许多扬州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品尝过大麒麟阁的月饼,就有人这样回忆:“扬州的大麒麟阁是家百年老店,所产月饼品多、料全、量足、味香,在我小时候,他家月饼一直是传说。每年中秋之夜,只能听他人谈论,自己在脑海中想象以自慰。稍长,父亲会在中秋节这天咬牙买一只大麒麟阁月饼回来让我和哥哥解馋,父亲用刀切成两份分给我们,他和母亲一边分吃着砧板上的月饼屑,一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满足而欣慰。其实,我们那时根本吃不出月饼滋味来,只是简单地机械吞咽,到嘴到肚。或者,品尝到的是满满的幸福味道吧!”最甜的一口,是记忆里被分成两份的那块。▼蛤蟆酥,因大小形状类似一只趴着的蛤蟆。蛤蟆方酥,上层芝麻粒粒饱满,晶莹透亮。内里层层相叠,薄如蝉翼。吃起来酥脆而不硬,绵软而不粘,入口即化,香甜怡人。好的蛤蟆酥,离地1尺落地,触地即碎,其脆其酥可见一斑。还有人编顺口溜赞扬说:形象蛤蟆,名酥姓方;馈赠亲朋,耐人品尝;脍炙人口,既甜且香;弹指即碎,层次感强;江都特产,誉满八方。
江都(扬州)的蛤蟆方酥,因其表层布满芝麻,形似蛤蟆而得名。关于蛤蟆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仙女庙(现在为仙女镇)原来有爿茶食店,做的蛤蟆酥既板又硬,怎么也卖不出去,这让老板大伤脑筋。这事被仙女庙的仙女知道了,她有心前来帮助。这天半夜,她就化作一朵祥云飘进茶食店,将自己身上的丝绢罗裙撕下一角,擦上一些脸上细润的脂粉,又洒了些香甜的酥油,然后卷了32层,叠得四四方方,放在心口,慢慢温炕,直炕得满屋飘香。熟睡的老板被这奇妙的香气袭醒,起床一看,只见案板上放着1只方酥。老板左看右瞧,猛然省悟,终于制出了香甜可口、酥脆异常的方酥,一下子成了人们喜爱的抢手货。
扬州街头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蛤蟆酥,十几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馋死人。”蛤蟆酥选用上等精白面粉为主料,经二十八道工序,纯手工制成。蛤蟆酥用微火烘烤,表面黄而不焦;工艺考究,每只饼有十八层次,咬开一口,松脆香酥,层次清晰可见。最上面一层沾有芝麻,所以越嚼越香。
方酥可充饥、可佐茶、可作休闲食品,有干吃和冲泡两种吃法。年轻人,牙口好,整块啃咬,咯崩脆响,恰如汪曾祺所云:“嚼之声动十里人。”
方酥所以能成为江都(扬州)有代表性的茶点,当是其质美,使未食者“闻香下马”,曾食者“知味停车”。首先是其用料讲究,需选上等的精白面、绵白糖、大糟麻油或花生油以及芝麻仁、香椽条等。其次是抓住季节特点,面肥大小、放碱多少、和面水温、和水量等都需随季节而变。再次是抓住擀脐的关键,做到长、宽、厚一样,拉齐后招头招在脐子的半中间,成方。最后注意烘焙,先以木柴空烧炉子,烧成熟后,刷炉腔,打炉油,看底火上下均匀后,方能贴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细,单是烘焙就要4个小时,且要上下受火均匀,火候掌握不好,不是掉炉报废,就是扒不下来,成块铲碎,故又叫“功夫酥”。
▼“蜜三刀”,感觉有点腻。徐州蜜三刀是江苏徐州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的时候,指名徐州府衙派人到百年老店“泰康”号即今天的徐州市泰康回民食品店制的御膳蜜三刀,传说乾隆皇帝吃过蜜三刀后,“龙颜大悦”御笔手书“徐州一绝,钦定贡”。
▼齐酥:长得有点像麻花。皮有点脆,里面香甜酥软。小孩们都叫它麻花,只在扬州看过。
大麒麟阁鉴真饼
鉴真饼咸香酥松,悉心甄选小麦粉,瓜果仁制作而成。入口果香浓郁,配以芝麻、植物油,清香回味,妙哉!
大麒麟阁椒盐方酥
椒盐方酥性暖味甜,细腻油润。浓浓的芝麻香在嘴里融化,低糖不油腻,醇香诱人。
大麒麟阁大京果
童年里不能再熟悉的味道!入口香酥,甜而不腻,沿用传统古法手工制作而成。只要一口,就能让你回忆起小时候的幸福滋味儿!
大麒麟阁果仁麻饼
果仁麻饼入口麻香浓浓,香酥好吃。配以糖浆,花生油,清香回味,妙不可言。
大麒麟阁菊花饼
大麒麟阁花生酥
大麒麟阁无糖果粉
大麒麟阁茶食制作的基础和精髓在于技艺。与厨艺等一样,其传承无法用文字精准地传递,即便将制作方法以文字或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来,外人也无法做出相同的好味道。用什么样的手法、使多大的力、如何拿捏,这些要点师徒之间只能边操作便传授,学徒通过日积月累地实践揣摩、参悟,方能掌握要义,从而进一步融入自己的想法,将手艺传承下去。在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手工变成了一种奢侈,也是一种传统和地道的象征,每当逢年过节大家都会买一些应时应节的茶食,吃了这些茶食才算正正经经过了节,茶食不单是食物的本身,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印记。
百年老店虽历经风雨,但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他们传承的意义不仅是技艺、字号招牌,承载更多的还是那浓浓的乡情和温暖的儿时回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