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酱菜中含有乳酸菌等有益健康的物质,又具有特殊香味,是一年四季深受人们喜爱的菜肴。作为南味酱菜的掌门人,扬州酱菜有着不可不提的重要地位,而说到扬州酱菜界,三和四美又是其中的翘楚。
1、扬州酱菜的悠久历史制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酱菜可分为北味与南味两类。北味偏咸,南味则偏甜。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南味的便以扬州酱菜为代表。扬州酱菜历史悠久,问世于汉朝,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鉴真曾将制作方法传入东国,日本人依法制作,顿觉齿颊生香,至今能循旧法制作,并奉鉴真为始祖,诗曰:“豆腐酱菜数奈良,来自贵国盲人乡。民俗风习千年久,此地无人不称唐。”清乾隆年间,扬州酱菜即被列为宫廷御膳小菜,曾获国际博览会奖章,西湖博览会金奖。
2、“三和四美”的发展历程说到扬州酱菜,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和四美。作为扬州酱菜的杰出代表,三和、四美老牌酱坊的历史早逾百年。解放前,扬州酱坊有多家,多为前店后作,家家有高招,其中尤以三和、四美为最。
据考证,“三和”取意松竹梅岁寒三友,又应“天时、地利、人和”吉祥之意,又指酱菜色、香、味皆佳;“四美”是清初一秀才起名,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四美俱,二难并”,含义为鲜、甜、脆、嫩。
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企业改制,年,三和、四美合并为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成为省内第一酱菜生产商,拥有6万吨酱菜生产能力。
规模扩大了,但传统工艺没有丢。三和四美至今还保留着“日晒夜露”的传统制作工艺。白天晒太阳,夜晚收露水,酱的香气才能得到充分的融合、渗透。虽然天然晒露法制作的酱周期很长,但酱香足,营养也足,所以至今还保留着。
3、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传统店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历代三和、四美东家共同坚守着的店训。这看似朴实无华的八个字,无论三和还是四美,都将其视为企业永续辉煌的不二法门。
据记载,光绪年间,无论大人小孩,只要花一个铜钱,就能买到一碟小菜,店员还会在酱菜上滴几滴香油,再把顾客送出门外。
旧时三和有“规矩牌”,商德义举口碑相传,为它赢得了无价的信誉。即便到了今天,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三和仍坚守传统工艺,精良选料、精工细作。比如乳黄瓜,必须选用本地特有的线瓜为原料,要求在黄梅季节清晨顶露采摘,为保证其鲜、嫩,采摘时每条乳黄瓜上必须有花,每克鲜瓜25条以上。又如,萝卜头是选用特色“晏头”小萝卜头作原料,要求色白、皮薄、甜脆、大小匀称,每克35粒以上。做仁义生意,正是三和、四美代代不息的为商至境。4、品质成就经典——三和四美制作技艺扬州位于长江下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鲜瓜果蔬菜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同时也为酱、酱菜提供了原料保证。四季分明的湿润气候,又为酱制品酿造发酵提供了自然条件。
三和四美酱菜的选料严格,不仅讲究收购季节,还讲究品种、规格。且工艺复杂,制作时讲究制曲天然、腌制适时、拔水到位、酱制有序、卤汁纯净。腌制时每隔十二小时翻缸一次,以保持酱菜的清脆和色泽。
因此,成品既保持了瓜果蔬菜的清香味,又有浓郁的酱香味,甜咸适中,色泽明亮,外形美观,鲜、甜、脆、嫩,风味自成一家,与各地的酱菜“味不雷同”,成为甜酱渍菜工艺的经典之作。更以其独特的扬州风味而享誉中外。
酱乳瓜、酱萝卜头、酱生姜、酱宝塔菜、酱香菜心、酱什锦菜等都是三和四美酱菜的代表作,曾有诗评价酱乳瓜为:“色如碧玉形似簪,清香喷艳溢齿间。此味非比寻常物,疑是仙品下人寰。”酱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菌,这对儿童、中老年人有助消化、调节肠胃功能的好作用。还是一种很好的开胃菜。5、三和四美:扬州人吃出来的文化载体比起越来越多的工业化的保温发酵,手工晒酱已不多见,因为工艺复杂且费时,所以产量有限。好在三和四美尊重传统换来的是酱香更浓郁,味道也更纯正,扎扎实实的醇香厚味。三和四美酱菜是历代酱菜技师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和腌酱技艺相结合的典范,兼具审美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是扬州人传递亲情、友情、乡情的重要载体。
做酱是学问,是技术。说到吃酱,扬州人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黄豆酱炒小菜搭搭粥搭搭饭都是极好的,烧鱼也是极鲜美的。豆干、花生米、肉丁,加酱一炒,是最基本的配置。冬天加点笋,夏天搁点茭白,脆脆的,口感异趣。讲究点的还加香菇,味道就更高贵些。
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作业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依然有一个酱厂,依然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坚守那些传统,慢慢地做着最纯正的味道。
6、和酱有关的那些事儿酱虽为平常物,浑身却透出一股霸气。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下人间见汉武帝,其中西王母告诉武帝,说神药上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与人间的说法。还有说,酱乃周公所创。《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意味着中国人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制酱。
许多地方甚至将制酱当成一年中的大事,媳妇过门要考究的手艺,婆婆下厨要炫耀的把势,都在一缸醇浓幽深的酱里。就连韩国也将豆酱当作“母菜”,韩国剧《大长今》里就有一段剧情,说有一年豆酱变味,整个皇宫都乱了套,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认为豆酱的气味可以预示国家命运,于是为豆酱祈福就是为国家祈福。
说起来孔老夫子也是奉行精食主义,吃东西极为讲究: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切得不好看不吃,没有酱蘸不吃。只是不知道能对孔子口味的是什么酱,若是他尝过三和四美的传统酿酱,会作何感呢?来源:扬州2周年城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